挥别歧视 华工坟场改纪念公园

【新唐人2012年11月01日讯】(中央社记者颜伶如波特兰特稿)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难以抹去的伤痛,百余年前飘洋过海到波特兰打拼的华人劳工,生时遭排斥,死后坟地被盖成停车场。无名华工辛酸史,如今因坟场改建纪念公园,终获圆满收场。

波特兰原为一片森林,都市发展之初不管是清除巨木或建造河堤,粗重工作都是华工担任。

据统计,波特兰在1890年代曾是美西华人人口第2多的城市,约11%居民为华人。留着长辫子的华工,从饮食、服装到生活习惯都显得格格不入,语言不通更造成沟通困难。他们饱受欺侮,被称为“黄祸”,承受着庞大的排华压力。

1800年代中期成立的“孤杉先驱者墓园”(Lone Fir Pioneer Cemetery),园中西南边与其他坟地刻意隔开的一角,曾是客死异乡的华工人生旅途最后的落脚处。到了1920年代,已有超过1000名华人埋在这里,没有墓碑、没有姓名,仅简单注记着充满歧视的称呼“中国佬”(Chinaman)。

这个角落还葬着在当地一所精神病院终老或死亡,却没有家属愿意领回的病患。可见在当时社会,这两个族群同样被归类为边缘人。

大多数华工都希望在百年之后能落叶归根,迁葬回乡,但这样的遗愿实际上不易达成。数十年的风吹雨打、缺乏维修,加上人为破坏,许多华工坟地上的注记,根本都无法辨识。

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之间,名称为“14区”(Block 14)的华人坟区,在当地慈善组织协助下,一批批依照习俗捡骨迁葬。新坟由于启运不便,则仍留在原处。然而,墓园主管机关俄勒冈州蒙诺玛郡(Multnomah County)郡政府主观认定坟区已清理完毕,便于1947年变更地目,在原址盖了停车场及一栋工程办公室。

附近社区流传着“14区”的神秘传说,包括停车场及办公室不时有“闹鬼”事件,最后导致荒废。另外,早期建材含有石绵,不符新建筑法规,使得郡政府在2004年宣布停用办公室,打算把土地脱手,转卖建商。

当时,波特兰中华语文学校校长丘育汕凭着为华工讨公道及还原历史真相的热忱,从中华会馆地下室找出了两大本尘封已久的中文名册,确认这两本名册是1891年到1928年间安葬于“14区”的华人名单,其中有高龄百岁的老人,也有年仅1岁至16岁的孩童。

丘育汕在名册纪录中,找到每个孩童名字旁边,都注明“永不起金”字样,这是粤语永不迁葬的意思。比对郡政府的统计数字后,她推测停车场与办公室地底下可能还有遗骸,这项发现引起舆论高度关切。

2004年6月,地质勘探专家进行声纳雷达探测,果然发现地下共有9个地点有异常反应,还有棺木形状的排列。2005年1月,考古专家在工程办公室门前约4呎深的地下,掘出了两截孩童手臂骨头,郡政府获悉后立即同意基于尊重亡者的原则,把这块土地还给原本就葬于此处的亡者。办公室与停车场双双拆除后,经过社区居民讨论,同意“14区”原址将改建文化纪念公园。

就在今年微冷的初秋,“14区”举办了文化纪念公园基金会成立仪式,两位前任俄勒冈州州长罗伯兹(Barbara Roberts)、艾帝耶(Vic Atiyeh),波特兰市政府平等暨人权局“新波特兰人计划”(New Portlander Programs)处长卡塔拉尼(Ronault L.S. Catalani)、中华会馆主席应书琪以及波特兰各界人士出席,场面简单隆重却充满温馨。

如今处于荒废状态的“14区”,以铁链围起,显得苍凉冷清。卡塔拉尼说:“在这个没有标示的区域,被称做‘14区’的地方,对于我们不完美的历史来说,是最完美的象征。”

来自台湾的丘育汕说,对于这样结果觉得很兴奋,也很欣慰,“我们努力了10年,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感觉到很有成就感。”她表示,成立纪念公园的主要目的,就是表彰华工与早期华人在美国西海岸所做的贡献;这个事件对于全美华人社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罗伯兹致词时说:“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安息在墓园中这个被遗忘角落所有华工的姓名,但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给予他们本来应该享有的尊重。他们活着的时候,可能觉得深受排斥,他们未来将长眠于整座墓园中最受欢迎的地点,他们的故事将会流传下去,他们的生命受到表扬。”

她说:“在这座美丽的文化纪念新建公园,亡者将会跟生者述说何谓仁慈、包容、接纳与怜悯。”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