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携官员领奖惹争议 演讲内容费思量

【新唐人2012年12月6日讯】(新唐人记者朱智善、王海天采访报导)大陆知名作家莫言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一直是公众话题人物。6日,莫言按预定行程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将发表演讲。由于有中共官员陪同,莫言的演讲内容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莫言携官员领奖惹争议

据中共官媒《中新网》6日报导说,此次诺奖评委会给莫言的名额是14人,其中包括莫言本人和他的妻子、女儿,莫言的一位焦姓好友,9位翻译家,以及山东省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邵春生。

公众对莫言演讲内容极为关注。曾有网友调侃称,莫言可能面临两难处境:讲得不好会丢人,讲得好则可能回不了国。针对这个问题,与莫言同行的精典博维董事长陈黎明表示,莫言的演讲将与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有关,其中会提到他居住过的高密和北京两个地方。

对此,大陆作家荆楚对本台记者表示,莫言获奖本是一件私人意义上的事,而中共那些搞文化宣传的官员本都是一些庸俗无聊的人,他们一参与这件事反倒可能把事情搞坏了。因为官员都是唯利是图、唯权是图的一类人,他们参与这件事会让世界笑掉大牙。

他同时指出,中共官员与莫言同行,原因也可能是不放心。

荆楚:“官员可能负有监视的使命,目地是在旁边给他敲警钟,提醒他不要乱说乱动。当局固然有点神经过敏,但也可能跟莫言前段时间呼吁释放被关押的异见人士有关,那一次他让当局很尴尬。莫言的呼吁当然值得赞赏,但这个呼吁在我看来更可能是受到国内外很大的压力和批评所致。因为按他一惯的习惯,他是不太可能这么有勇气讲这番话的。”

荆楚对莫言的演讲并没有太多期待,原因是他认为莫言不太敢讲出一些真话。

荆楚:“按照莫言的一惯做法,我估计他不太敢讲真话,可能会讲一些似是而非的,或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这是莫言的一惯行为。在我看来,莫言并不具备那种高贵伟大品格,也不具备对社会有所担当的那种道德勇气。这从莫言获奖及领奖的时候,官方媒体高调的颂扬捧场就能看出端倪,这与其他华人获奖形成鲜明的反差。”

莫言演讲或回避批评极权

据中共官媒报导,莫言获奖后将在瑞典学院举行讲座,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信息,莫言今年演讲的题目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s)。

文化评论人叶匡政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言的演讲可能更多会涉及对文学的理解,对故乡高密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展示,这既是他小说的主要主题,可能也会是他演讲的主题。

同时,他也认为,莫言不太可能直接表现对极权的批评:“莫言演讲真正的难度并不是他要说什么,而是他如何从他所思所想中挑出一部分比较精彩的部分把它呈现出来,这才是他的难度。莫言本身是比较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即使表达对极权的某种不满,他也会通过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也会通过故事的方式去把它表达出来。”

叶匡政指出,当地官员随同莫言一同出席领奖,其目的可能是希望借此扩大知名度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发展。目前大陆总是把地方的文化和经济挂钩,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官员宣传当地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获得一些经济专案。这种扶持文化的思路一直非常令人反感,也非常荒唐。

叶匡政:“现在中共政府已经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变成了一种惯例,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专案,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各种专案。每个地方只要有一个名人或者名人故居,就会用这个名人大作文章。实际上一个地方只要有它的文化积淀,人们自然会来关注,而且文化的形成也是个非常缓慢漫长的过程,不是你制造个赝品或者快速制造些专案别人就会感兴趣。很多官员表面是在推广文化,实际上是想用这些文化的专案获得些额外的收入,这反而会破坏到真正的文化。”

叶匡政还表示,在西方社会,人们通常会把文学和人格区别开来。例如海德格尔曾经跟纳粹合作,他的人格是有问题的,但他哲学上成就依然被认可,他的作品和思想也经常被人引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不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学问应该是合二为一的。

叶匡政:“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文人、学者和诗人其人格和作品都是合二为一的。我们讲李白、杜甫一直到后来的范仲淹,他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是不可分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民众对一个作家的人格有道德境界的要求,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