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164)

【新唐人2013年1月20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4月14日(2)

高岗明显地感到,要改变代表们这种普遍的思想情绪,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于是,中共中央主席宣布,他要给“留尾巴”留得最多的各代表团讲话。这首先就指特区代表团。

中共中央主席急于要使任弼时的报告顺利通过,以便缩短这场辩论,因为辩来辩去,意见不一致和不满的险兆露头了。毛泽东自恃其在党内享有绝对权威,想给代表们开导一番,使形势能“健康”发展。他想把这些感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得代表大会能百事顺利,谁都对“康生同志的错误”闭口不信。

情报局局长的行动,都是受中共中央主席指挥的。这就是说,对这个委员会的活动稍加批评,都会或多或少引起人们怀疑毛的政策是否正确。

毛泽东把王明变成他政治棋局中的一个卒子了。把这个原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委员选进中共中央,能消除莫斯科的怀疑(整“教条主义者”,想用金医生的药剂毒死王明,季米特洛夫的揭发电报,毛同美国人会谈的某些方面)。毛泽东已经给代表们施加了压力,力图使他们相信,在即将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把王明选进新的党中央委员会是必要的。

由于长期对王明进行诽谤和对舆论施加压力,他成了不受代表们欢迎的人。这也是代表大会推迟召开的另一个原因。要把王明重新选进中共中央是条妙计,这会带来许多政治上的好处。因此,毛泽东并不急于召开大会。

这些年来,毛泽东一直在攻击国际主义者,煽起人们憎恨“莫斯科派”和“教条主义者”的感情,换句话说,他一直在煽起党内斗争的火焰,或者不如说,煽起一场旨在消灭他的政敌的大火。但是,现在他力图扑灭这场火灾,以达到他的策略目的。毛如此固执己见,令人不胜惊讶。(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