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过小年的传统习俗

【新唐人2013年2月1日讯】中华民族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其来历和深远的意义。在传统的习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过小年的日子,这是一个以祭祀灶神为当前大事的节日。

祭祀灶神

灶神说法起源甚早。据传,远古时“黄帝作灶”(《事物原会》)、“炎帝作火”(《淮南子》),为了感谢给予人类生存条件的神,人们开始祭拜灶神。据记载,古人称灶神为东厨司命、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等,随着历史的推衍,民间对灶神通俗的称呼是灶君、灶王爷,灶王菩萨、灶公灶母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灶神除了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监察一家人善恶之行的神。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腊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祭祀灶神的供品一般都少不了又甜又粘的食物,目的是祈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过去的“正经过日子”的人家,几乎家家有灶王爷的灵台画像。

民间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祈求降福免灾。第一次进酒,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恭恭敬敬揭下,焚香叩首后焚烧,幷虔诚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大帝奏报一家人一年来的种种善事。古人相信,送走神明后,等到除夕夜除夕这一天,灶神会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因此,传统习俗中,除夕夜都有迎接灶神回来的仪式。“接灶”时把新的灶神像粘贴好,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叩拜。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天人合一。大千世界中,神、人、鬼等等各层生命,共同生存,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古人对神明一向恭敬崇祀,这种对神明诚敬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反思己过,主动行善积德。孔子告诫弟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扫尘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准备过年的事务就紧锣密鼓地一一展开了。首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然后才是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在中国北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活动表示对神的敬仰,企盼福寿安康。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人们剪贴一些寓含美好愿望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希望新年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吉祥。心灵手巧的婆婆、媳妇、姑娘们剪出的窗花五彩缤纷、栩栩如生。传统的窗花内容有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此外,还有来源于各种戏剧故事的图案,如: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进士,五女拜夀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等。这些窗花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写春联

过小年开始,民间家家户户就开始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贴出的春联,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为过年增添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以及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写春联要求红纸、黑字或金字,纸的长短和宽窄要根据房门的大小而定,字迹要美,内容要新,气魄要大。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编写春联,也可以到报刊杂志上选用。这方面材料很多,如果自己写不好,也可以求人写,或到街上买现成的对联。

贴春联有传统规矩:①竖着写,竖着读,竖着贴; ②贴时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③上联贴于右手一边,即门之左边;下联贴于左手一边,即门之右边;④上联与下联,不可任意倒贴。

婚嫁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经过小年扫尘,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