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8月16日讯】放风筝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多线风筝。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闽南语称风吹。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鸢”。清明时节有“放风筝”的习俗,兼有“断鹞放灾”的深层含义。
清明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所谓的“清明放断鹞”,就是在清明节放风筝之时,人们将所有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纸鸢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一一消逝。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潮州“重阳放风筝”
在潮汕地区,有一句俗话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 潮州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州地区的风筝不似潍沏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白纸上画上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蜓等动物造型。
北京新年放风筝
北京人都喜欢风筝,新年期间到旷野去放风筝,是一大乐趣。从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节,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候。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绝少看到风筝,而从初二起,风筝就越飘越多了,这也算是北京春天来临的一种标志吧!
风筝是和平的使者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把风筝列在“岁时风俗”类中,可见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一种应节的娱乐项目。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纽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自由的象征,它联结着友谊,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但因地域、习俗不同,各国的风筝迷们追求的情趣也不尽相同
西班牙加利纳群岛的居民每年播种前要放一风筝。他们把装有几粒粮食种子的小布袋拴在风筝上,风筝升空中,便把风筝线剪断,求上天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
瓜地马拉每年10月1日放风筝,风筝如伞形,下系许多彩色飘带和小旗,寄托人们对死者的怀念。
纽西兰毛利族人在村内放风筝表示村民平安无事。如果风筝断线飘走,就意味着运气不佳,人们即使跑得再远也要把它寻回来。
朝鲜人则与此相反,风筝飘失了,他们认为自己的苦恼也会随之飘失,因而会感到高兴。有人还把自己的苦恼写在风筝的飘带上,当风筝飞上天时,就把绳子割断,让风筝飞走。
马来西亚风筝的美丽传说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