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华夏文明发源地天水市

【新唐人2013年12月8日讯】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在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羲皇始创八卦,天水也被誉为“易学之都”。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而天水清水、张川、甘谷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天水生产优质的大麻,在东汉前就开始生产麻鞋。而据历史记载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是天水麻鞋的起源。

麻鞋是一种制作精巧、美观、经济、实惠,留传于民间的工艺品。麻鞋是主要产品之一,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编织用具,以传统手工工艺制成。

麻鞋凉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气治脚气的作用;穿麻鞋还可以按摩脚底穴位,又具有疏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在岁月的更替中,由草鞋、麻鞋发展成各种质地各种形制不同的鞋,不但适用,而且美观,以致形成一种特有的“鞋文化”。

麻鞋不仅是实用品,同时又是一味药,旧底洗净煮汁服,治霍乱吐下不止,以及因食牛马肉毒而腹胀吐泻不止,还可解紫石英毒(《本草纲目》)。另外,还有其它治病的奇效,古人解释“履者,礼也,饰足为礼也”;“履者,拘也,所以拘足也”(《释名》)。而“鞋者,解也,缩其上,易舒解也”(《释名》)。

天水小吃

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以面食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天水地方美食的显着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特色菜主要有虾酱肉、粉蒸肉、梅菜扣肉等各种天水传统扣碗子以及杂烩、里脊、清炖、带把肘子、冰糖蒸菜、猴带帽等传统名菜,它们菜形纯朴、香味醇厚,是当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

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俗的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天水呱呱:呱呱是天水一带的一种特殊食品。呱呱有“秦州第一小吃”的美誉,多为荞麦淀粉加 水在锅中以慢火烧制而成,待晾凉后即可出锅,食时切成小块,也有的是从手指缝中捏出的小块,然后佐以特色调料,其口感绵软、味道香辣。

天水甜醅:这是一种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甜醅是将麦仁和酒曲相拌后,通过发酵而制成的一种带有酒味和甜味的食品,因此,又叫“酒醅”,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但要求很高。发酵一般采用陶罐,最主要的是对温度的掌握,一是对麦仁淘洗后晾晒温度把握,一是对发酵过程中温度的把握,而且这些温度还会随季节、天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甜醅味道的优劣完全取决于酿制者的经验。

天水浆水面:浆水面是浆水作汤,加上葱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种面条。天水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浆水面有清热解暑、治疗疾病之功效,可单独作饮料。在炎热的盛夏,喝上一碗浆水,会使人感到清凉爽快,又能解除疲劳,恢复体里。

清真碎面:清真碎面的做法与其它面条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把面擀开后,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干再切成菱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匀,切得又细又匀,切成的菱形小片长约厘米左右,形如雀舌,码在盘中。也有人不称碎面,而形象地称为“雀(天水人读雀为qiao)舌头”。

天水肉夹馍:是用软馍夹软肉的一种快餐。软馍选择精制面粉,发酵成起面以独特的手工蒸烤成,既软又柔。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最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灌注少许卤汤,柔软可口,肥而不腻,味美醇香,老少皆宜。肉夹馍的卤肉配料采用多种原料,其中的汤则为陈年老汤,秘方从不外泄。肉夹馍在甘谷又叫卷子肉。

天水猪油盒:猪油盒是甘肃天水的名小吃,当地人都称之为清代宫廷点心。它是在宫廷点心“猪油饽饽”的基础上改制的。天水猪油盒具有酥脆松软、滋味浓香、色泽艳丽、油而不腻、酥而不碎等特点。

天水杂烩: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