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日美大学比较 纳税人的钱花法大异

【新唐人2014年6月11日讯】6月7日、8日和9日是中国的高考日。新闻中报导出现封路、拦车的家长队伍,防止路过车辆影响一旁的高考考生,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大陆经济学家对比了中国、日本、美国三大国大学的差距,并指出,各国纳税人的钱花法大不同。

在中国,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级不留,要经过12年才熬到参加高考。今年的高考考生据说有939万,还有100多万考生弃考。其中一部分优质又有钱的考生早就被掐尖,选择了去国外读大学了;还有一部分没钱的考生,干脆放弃了高考,早就不指望那励志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关照了。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把高考理解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纸考卷决定孩子一生”等重要问题,这不仅令做学生辛苦。做父母的也辛苦。为了让子女念重点学校、重点班,费尽心力,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关系才把孩子送进去。

大陆经济学家郎咸平发表博文指出,中国的重点学校、重点班数量有限,那么多的学子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导致学生的负担过重,父母亲也是负担过重。

中共教育部等有关单位推出了所谓的“减负令”。几十年里教育单位、教育部门推出了56个“减负令”,但学生们根本没有减负。

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国大学差别

郎咸平对照日本和美国的大学,分析其中的原因:美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哈佛大学,日本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东京大学,中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北大、清华。再看美国、日本、中国的高中毕业人数和大学录取比例,美国想上哈佛的高中毕业生有0.06%的机会能最终被录取,日本想上东京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有 0.19%的机会,中国想上北大、清华的高中毕业生只有0.04%的机会。

所以想上名校就不可能减负。日本有句话,想上东京大学就得“四当五落”。就是晚上睡四个小时的人,才有可能当选,进入东京大学;如果睡五个小时,那就只能落榜。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念哈佛、东京大学,还有北大、清华。根据这个情况,美国、日本,还有中国的政府,就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教育体系,分配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

美国生源的分流

郎咸平说,在美国生源的分流叫作“财富制”,全美国有4%左右的中学是顶级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都是私人出钱建的,基本都是最有钱的人去念,这些中学升大学的比例,比公立学校多出20%的升学率。

美国5%的中学是名牌公立学校,基本都处在豪华住宅区,那里的房产税征得多,给学校的投入高于其他公立学校,学校的质量,也不输顶级私立学校。

美国55%的学校是普通的公立学校。它们就建在一般的小区里,父母亲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美国36%的学校是给底层贫困人口建立的,升学的机会很渺茫。

日本的生源分流

在日本,它的生源分流被叫作“公平制”。日本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学校建设是由国家的财政负担。日本在100年前就实行了硬体设备标准化,每个学校都像克隆出来的一样。

日本的教育秉承的是一个公平的机制。你想考东京大学,只要参加全国统考就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考试,非常注重成绩,所以他们的学生过得也非常辛苦。

中共用税收建校5%提供给特权阶层

郎咸平说,再看中国, 我们的政府用大量纳税人交的税去修建学校,但是却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5%的学校的建设上。我们把所有纳税人的钱,偏向性地只投给5%的学校,你觉得公平吗?

再看是谁在念这些重点学校。以北京市为例,这些重点学校的学生1/3的是在初中所办的“占坑班”里考试成绩优秀,且在奥数等比赛里获过奖;1/3是有学区房的学生;1/3的学生是靠关系、批条子进来的。

郎咸平说,总结起来,就是中国的公立学校既学习美国的财富制,又学习日本的公平制,进而独立发展出一个特权制。另外,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区域性特权的问题。

郎咸平还给各位提供一个数据说,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率是0.76%,在河南的录取率是0.05%。也就是说,北大、清华在北京招生的比例是河南的15倍。

在中国这种教育极度不公有情况下,你说是拼了命的苦读,真的能考入名牌大学,就能改变命运吗?当然不能说没有,也有极少数改变命运的。

作者湘水无殇发表评论指出,为什么人家14岁参加工作,27岁边上研究生边当副县长;人家高中毕业,大学门一天都没跨进去,照样副处正处;你却为了招聘去整容,好不容易挤破头,简历被考官慵懒的收下了。你以为自己上了大学就是天子骄子,其实你不过是任人宰割的人肉包子。阶层早已固化,你来了也就是添个螺丝钉而已。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