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耶鲁种菜的中国陪读家长们的海外生活

【新唐人2016年04月19日讯】(新唐人记者阿竺报导)在美国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市,有一个特殊群体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这是一群来自中国的老人,他们都是耶鲁留学生们的陪读家长。这群老人除了照看孙子、孙女外,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在耶鲁大学所属的几块荒废多年的土地上种菜。

耶鲁大学里的中国陪读老人的活动据点:三棵树

据《美留学生日报》报导,在耶鲁的中国老人,绝大多数是中国留学生的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70岁之间,为了照顾自己在美研修的儿女或帮助子女照看孙子孙女,他们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生活。他们基本上都不懂英语,能简单说一、两句的老人只是他们当中的极个别的人。因为语言障碍,很难与美国人沟通,因此中国老人互相“抱团取暖”就成为必然之事。所以,在耶鲁陪读的中国老人没有不知道“三棵树”的。

“三棵树”指的是耶鲁法尔南纪念花园一个小山坡上的三棵粗壮的欧洲山毛榉树。中国陪读老人们闲来无事时,常常会三三两两地汇聚到这里来聊聊天,晒晒太阳、活动活动,打打太极。有的老人还会顺便在这个小山坡上挖点蒲公英、小野葱之类的小野菜,他们说这小葱炝锅、炒鸡蛋比超市买来的葱要香,烙馅饼尤其好吃。

中国陪读老人在耶鲁湿地植物园里开垦的菜地

去年,美国一家网站(Gardenclips.com)发布了一个时长3分52秒的视频,题为《都市菜园(中国当地品种蔬菜种植园)》Urban Vegetable Gardening (Vernacular Chinese Vegetable Garden),讲述的是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一群来自中国的老人在耶鲁大学所属荒废多年的几块地上开垦种菜的故事。美联社也曾对耶鲁中国学生父母来美国种菜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图文报导,称在耶鲁菜地种菜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家人们来美的“传统”。

据耶鲁的湿地植物园(Marsh Botanical Gardens)经理Eric Larson介绍,中国老人在此种菜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这些老人的子女,一般都是耶鲁的硕博生、博士后、访问学者或科研人员,多已在美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这些中国老人来到美国生活后,发现了这片荒芜多年的土地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挖地种菜、搭瓜棚。菜地里常能看到老人们怀抱幼小的孙儿,甚至有时候一家三代人会一起出现在这一亩三分地。

据称,园子里种的蔬果品种繁多,大都是美国人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吃的中国菜。而耶鲁校方对这一现象持开放支持的态度,前述美国网站的视频更是对这件事赞赏有加。

中国陪读老人美国生活的乐与忧

随着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个中国老人的群体也日益壮大。耶鲁大学国际学生学者办公室(OISS,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Scholars)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耶鲁大学1/4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这其中包括研究生、专业学生(professional students)、博士后和研究员,这一比例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的国际学生。而仅仅2015年秋季注册入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就多达617人。

如此数量众多的中国学生学者涌入耶鲁,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父母,而人数之多以至于可以在耶鲁校园北边形成一个自己的小社会了:一个来自于中国各地、人员组成不断变化着的社群。

《美留学生日报》的报导引述,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王俊博士介绍说,大批到美国来陪读的中国老人既有相同之处,又充满着多样性。他们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其中中共的高层公务员也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人生经历、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群体的成员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和行为。

性格不一样的家长来到美国之后在新生活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心态感受和所选择的活动各有千秋,有的老人更外向和开放,有的则内向,有的玩得很开心很享受,有的觉得没意思或者不习惯,有的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并不爱说起自己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这个特殊据群体的成员也存在不少共同的特征。

首先是大多老人的子女家里有孩子需要照看,这也是这些老人来到美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带孩子几乎是这些中国老人共同的首要任务。

其次,在忙碌的子女不能经常陪同他们的情况下,不懂英语、不会开车,人生地不熟等等,给中国老人在美国生活造成的困难和不便,促使他们更自觉地“抱团取暖”。

这些中国老人,每天早上把孩子送上校车,然后直到下午接回来和做晚餐,这中间很多个小时都属于自由时间,家里有更小的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的,老人则辛苦些。平时老人们除了步行去“三棵树”散心,去菜地里种菜,还会结伴搭校巴去附近的两个亚洲超市买买菜或是一起去爬山,人多的时候,一上车几乎半车都是中国老人,颇为热闹,有些线路的司机还能说上两句中文跟老人们打招呼。为了方便联络,老人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耶鲁三棵树”,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在群里交流联络,分享附近的新鲜事。

周末则是他们阖家欢聚的美好时光,子女们往往会开车带着父母孩子去远一些的美国超市商场大采购或是出去玩,一年下来还会安排一家人外出旅游。

说到在中美两地生活的差异,老人们都觉得美国最好的地方在于环境好,空气好,人的素质也高,尽管有语言障碍无法交流,但常常看到陌生人热情跟他们打招呼,他们还是生活得很安心。

报导称,有一位老先生介绍采访时说,自己来美国几次从来没有水土不服,然而刚一回到雾霾笼罩的长沙,马上觉得呼吸道和喉咙开始不舒服。其实,他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特例。

当然,在美国的生活中也存在让中国老人不习惯不喜欢的地方。比如,即使自己做饭仍然觉得美国的食材味道不如中国的好;耶鲁校友杂志报导中,好几位中国老人都问为什么店铺打烊之后灯还亮着?中国老人们对美国人随时开着空调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完全是浪费能源;对美国人可以私人持枪更认为是件“不可想像”的事。

另外,当老人到来,两边父母之间或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一些不可避免摩擦发生。比如:子女可能不喜欢吃自己公婆或是岳父母做的饭;在养育下一代的方式方法上出现的意见分歧——有的爷爷奶奶看到自己的孙子吃Costco的婴儿食品而不是自家做的会很紧张,还有的家庭会因为宝宝该睡在哪发生争执,老人总想把孩子带到床上睡。

此外,来到美国后,老人自身也需要做很大的调整适应。他们在中国大陆时,可能曾经是官员,现在到了美国每天要花更多时间来切菜、打扫卫生以及给孩子换尿布。

报导表示,尽管存在上述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大多数的家庭总得来说还是调整、安排得相当好。老人们的到来让年轻的子女有时间和自由去追求事业。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年轻夫妇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知道,只要父母跟他们一起住并且照看着孙辈,就不会孤独。老人们甚至会期盼着下一次来美团聚。

责任编辑:唐睿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