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5日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城市宫殿民居皆按天象布局。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都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设
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像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像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像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像地户也。”
隋大兴城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有斟酌地势,将太极宫置于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汉之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北京城的建设也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浸透了儒、道、佛之思想与文化,大都城门和大殿名称多出自于周易乾坤之像,庙宇、寺院、殿堂皆按天象安排所建。紫禁城正对着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天人合一”建筑观,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宫殿的建设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古代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天下最高级别的“禁区”,便用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像征着天宫中的银河。
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干”、“坤”二字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像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像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圃、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而“天棚鱼缸石榴树”,也只能是北京四合院中才有的景致。
北京四合院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为什么一定要将宅门开在南边呢?
首先,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
其次,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北京地区的阳宅风水术讲究的是“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
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因为山西和安徽的富户大都是商人,商属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则不能发财,所以商户的大门大多是朝东开,或朝西开。
而北京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再次,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
北京四合院,大院套小院,不光别致,还有乾坤结构寓于其中,有些正房俨如庙堂。曲迳通幽是对北京小巷最好的描述。穿过幽径进入四合院后,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如此精心打造的人间建筑瑰宝,将人们心中对神佛和上天的信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与周围环境、建筑融为一体,实为绝世之作。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