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北京、文化的北京正在消失,速度惊人。几十年来,推土机一路扫荡,不断地碾压都市的命脉:拆除了内城、外城,再铲倒成片的院落。权势压制法律,金钱吞噬文物。灭掉真古董,盖起假古董,荒诞往复不停。
被拆的名人故居
2009年,回看十年狂“拆”,故居研究者陈光中感叹说,起初,“保派”呼吁保护成片的旧城,但是无效。他们便退而求其次,想要救下一条条单独的胡同,仍然未果。最后,他们只希望能保住零散分布的名人故居,却还是一次次败下阵来。
据2012年2月陆媒消息,北京近三分之一的名人故居已被拆除。开发商及城区政府无视文物保护条例和法律法规,或偷袭,或蛮干,使得许多建筑珍品惨遭损毁、化为一堆瓦砾。
综合媒体信息,自上世纪80年代起,辜鸿铭寓所、李鸿章祠堂、明代严嵩的别墅、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著名宗教界人士赵紫宸、翻译家赵萝蕤故居、梅兰芳故居(红星胡同11号)、清朝果郡王府、张恨水故居、京剧“后四大须生”奚啸伯故居、“四大名旦”荀慧生故居、尚小云故居、“四小名旦”张君秋故居、梁思成故居等都被拆毁。
以下几起标志性事件曾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强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和司法腐败。
红星胡同11号——梅兰芳故居
2000年,红星胡同11号(原无量大人胡同5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一处故居被拆,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该处已被登记为东城区的文物。
《梅兰芳珍藏老别册》曾提及,宅内“亭台楼阁、山石曲廊、院宇深深、景色别致、陈设典雅”。而且,梅氏故居还是民间外交场所,“几年间造访的国际友人多达六七千人,包括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英、美、意、西、日等国驻华使节,文艺界、教育界、政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等等”。
2001年,在梅兰芳故居的地皮上,甲级写字楼华丽大厦建成,它是北京的重点工程“金宝街”第一个落成的楼盘。据一位参与2000年金宝街项目论证会的专家回忆,当时所有参加论证会的文物界专家全都投了反对票。但是,最终项目如期开工,并把文化名人的居所踩在了脚下。
美术馆后街22号——“中华文化的家庭博物馆”
2000年12月26日,美术馆后街22号,一座明代四合院,在一百多个警察和二十多名外国记者眼前,被推土机铲平。拆毁的理由是“扩建”平安大道及周边危房改造工程。有报导说当时“清拆过程不得拍照摄像,附近楼房二层以上不许进人”。
新浪博客网文《美术馆后街22号被拆记(二)》里提到,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工人景大爷对于强拆感到很痛心。他认为,22号院根本就不影响马路的拓宽。他描述拆迁的场景说:“作孽啊!作孽!”
此院系著名宗教界人士赵紫宸先生的故居,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两进式格局,院内景色赏心悦目,内有极为罕见的“像眼”大型砖雕。赵紫宸和女儿、著名翻译家赵梦蕤及其夫婿、考古学家陈梦家在此收藏了明代家具、古籍等多种文物,因而该寓所被称作“中华文化的家庭博物馆”。
1998年,22号院将被拆除的消息传出,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时两年多的“保护战”。文物保护工作者倾尽全力,奔走呼吁。
1998年5月、1999年11月,中国最权威的文物、文化专家两次论证了22号院的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强调“这个四合院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拆掉它,北京将在文化上承受难以估量的损失”。
但是,在专家意见和社会舆论都要求保护此院时,东城区文物局的所谓领导(即退休的北京市古建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仁)在法庭论辩时竟然指称赵家院落没有保护价值,支持拆迁。
1999年12月30日,东城区房屋土地管理局裁定,限产权人、赵紫宸之子赵景心教授5日内迁至朝阳区洼里乡大羊坊村西周转房三排11号,将原住房腾空,交申请人拆除。为此,年过八旬的赵景心把东城区文化文物局和东城区房地局告上法庭,要求对自己的房产进行文物鉴定。
据媒体披露,22号院并不在拆迁范围之内,而是被政府作为“附赠地”慷慨地赠与房地产开发公司。更为荒唐的是,牺牲了22号院等平民住宅而扩宽的平安大街,两侧都是仿明清建筑——“假古董”。
赵景心教授质问:“为什么要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为房地产公司的暴利作牺牲?”
察院胡同23号——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祖宅
2003年8月1日,西城区的察院胡同23号院被拆毁。原房主叶嘉莹,是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当天,北京胡同保护工作者华新民发出了致叶嘉莹的公开信,信中写道:“他们推平了您的家——一个在去年就被列在保护名单上的清代老宅,一座承载着数代人情感和心血的四合院,一个被上千场风雨侵蚀过的令人感动不已的古迹,一个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在北京的根。”
这所四合院由叶嘉莹的曾祖父联魁购置,院门上悬挂着写有“进士第”的匾额,因为其祖父是清朝的翻译进士,曾在工部任职。叶嘉莹就出生在西厢房。
叶嘉莹曾经梦想,将旧宅改建成一所书院式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中间留下一间小屋给自己回国时住。但是,最后,她被逼放弃了房屋产权,还以为祖宅已在539个保护院落之列,不会被拆。
华新民说叶宅曾引来多少中外人士的赞叹,她清楚地记得那美丽的一切:“纸窗格,透着沧桑的很久没有漆过的木头,院子里的槐树、枣树、椿树和苹果树,落了一地的叶子。”
孟端胡同45号——清朝果郡王府
2004年11月30日夜,西城区月坛北桥东的孟端胡同45号——雍正皇帝之孙果郡王府的拆除工作开始。以明代画家王孟端命名的孟端胡同也将随之消失。据文物部门介绍,此地将用于北京金融街的项目开发。
据华新民描述,那是一个三进式院落,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保存完好:五米多高的北房,粗壮的房柁,有垂花门和绿色的走廊,尽显皇家气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之为四合院的“上上品”。历史学家梁从诫曾感叹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四合院!”
为了保住这套四合院,华新民曾组织专家前去考察,还写信给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建议对王府进行再利用,将其改造为高级饭庄、酒店或俱乐部。她还找到了用地开发商,带着刻录好的光碟当面劝说,请求他们放45号一条生路。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
华新民叹道:“不知道北京为什么就留不住它最后的这一点美好。”
北总布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2012年1月27日,有媒体接到爆料后发报导说,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已被“维修性拆除”。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于1931―1937年在此院落租住了6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梁林二人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等。也是在此期间,他们与刘敦桢等同仁,踏访了中国十五个省、二百多个县,测量、研究了二千多件建筑文物。另外,此处还是1930年代北平文化界人士的重要聚会场所。
2011年12月30日,中共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北总布胡同“梁林故居”已被列入新发现文物项目,也被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老北京网创办人、北京知名民间文保人士张巍愤怒地道破:“维修性拆除”是开发商为了推脱责任编造的词汇,“文物局及区县文化委员会的不作为行为间接地成为了开发商的帮凶。”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此事反映出中共对地产商的支持。他说:“地产商其实也是官方共产党的干部。换句话说共产党现在为了发财,就不顾一切文化上重要的遗址或者其它的文物了。”
结语——拆掉了什么?
推土机推倒了什么?拆迁队拆掉了什么?北京和中国失去了什么?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袁家方教授曾表示,“北京城不应该忘掉历史,割掉建筑语言。写在石头上的历史若真被后人遗弃,那真是一种悲哀,若有一天中国发展到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村一面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堕落。”
悲哀、堕落已是现实,而且连续不断、愈演愈烈。
利欲熏心的官员和商人要大拆特拆,对传统文化、民族瑰宝缺乏认识的人们因无知而冷漠,而这正是中共当局通过暴力执政、无神论洗脑要达到的目的。正是这样的政权性谋划,导致了文明的流失,以及普遍性的、国民在文化、道德上的堕落。
学者舒乙强调,北京作为世界文明古都,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紫禁城和一批昔日的皇家园林。第二部分,则是面积更为广阔的居民区,是它的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和由胡同组成的围棋棋盘式的结构。如果仅有第一部分,便不是北京。试想,绝大部分的胡同和四合院消失了,你还能找到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吗?还有什么故事可说吗?北京充其量是香港、东京、纽约的翻版,而北京的民族传统、自我个性、地方特点、人文价值、光辉历史,都将统统化为乌有。”
胡同和四合院的保与拆,不仅关乎建筑的存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关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当金钱被置于道德及文明之上,当承传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被践踏,当文化遗迹、艺术珍品被砸碎殆尽,似乎不值一文,那么,城市、居民的灵魂也将被掏空,成为被物质和欲望驱使的空壳,其生命力必定停滞、消亡。一个疯狂损毁民族文化的国度,注定与“尊重”、“进步”无缘。
参考资料:
巫昂,《胡同保卫战》,《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11月15日。
南香红,《北京旧城特辑(一):南池子之劫》,南方周末,2003年10月23日。
华新民,《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法律出版社会,2009年5月。
附:“中华传统文化之叹”系列文章:
中华传统文化之叹——消逝的城墙(上)
中华传统文化之叹——消逝的城墙(下)
中华传统文化之叹 消失的胡同和四合院(上)
中华传统文化之叹 消失的胡同和四合院(下)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