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2月04日讯】

导读

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道德启蒙读物,许多州县把它定为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李毓秀也因为撰写《弟子规》,死后被供奉于山西绛州先贤祠。

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他根据宋代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改编成《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因为朱熹看到当时的学校教育“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道德败坏,重利忘义,教育只为让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朱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主张语文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恢复夏商周三代的优良教育传统,所以编撰了一系列语文教材,其中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教导孩童日常生活的细节。

延续《童蒙须知》内涵的《弟子规》,也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第一段的总叙根据《论语·学而》中孔子的一段话作为全书主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文章分为七大段(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现今仍广泛流行于各小学。

本教材依内容分成三十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原文、注释、白话解说及参考故事。原文标示了汉语拼音及注音符号两种方式,注释是针对文句中的字词意义加以解释,白话解说则完整翻译每一句的意义。最后,附上相关内容的故事作为学习本单元的参考,让读者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广泛,且更生动有趣,希望能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学童良好品德。

初级教材《弟子规》第一单元

【原文】

弟 子 规 , 圣 人 训 :首 孝 弟, 次 谨 信;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有 余 力,则 学 文。

【注释】

(1)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2)规:规范。
(3)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4)训:训示教导。
(5)首:第一重要。
(6)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7)次:第二重要。
(8)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9)泛爱众:博爱众人。泛,通“泛”,广泛。
(10)而:而且。
(11)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仁,仁慈宽厚之心,爱人爱物的基本道德。
(12)余力:剩余的心力。
(13)则:就。
(14)学文:研究学问。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才学习其它各种学问。

【白话解说】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着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象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附注:
三皇五帝:远古时候的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号称五帝。古文献记载,黄帝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