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学琼林》可以使人远离粗俗

作者: 紫穹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5月13日讯】大家可能听说过《幼学琼林》,知道它是古代众多启蒙教材的佼佼者之一,有古幼儿百科全书之美誉。没错,当时的人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称颂“读了《幼学》走天下”。

可见,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通过读它,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内容极为丰富而全面。也可称其为古代文化的缩影。

因其文字朗朗上口,文笔优美,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今人读它,无疑变成了了解古代文化的捷径。成为通晓中华五千文明的入门书。但是今天我们读到的《幼学琼林》,大多为根据后人的理念,筛选出的微缩版本。无法体现它原本的面貌。

阅读完整版的《幼学琼林》,可以重新了解因中共建政,被强行斩断的传统教育的真实面貌。愿海外挂羊头卖狗肉的、对我们的先师圣人进行二次羞辱的所谓孔子学院,不会再次蒙蔽我们的后代子孙。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关于编著者,一说是明末西昌程登吉(字允升)所编,另一说是明代宗时进士邱浚编写。清乾隆年间邹圣脉加以增补,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全书分为四卷,约33章。其内容上自天文神话,下至地理人文,旁及人伦制度、人物故事、治国之道,包罗万象。因源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庞大的宇宙观,内涵宏大,神秘悠远,加之文笔优雅,如行云流水,令人欲罢不能。今天成年人读来都会有瞬间被拔高素养,远离粗俗,脱胎换骨,相见恨晚之感。传统教育的层次之高,令人难以想像。

那么,我们古代的孩子,或者说整体中华民族,过去接受的到底是怎样的教育呢?跟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如果不能清楚地明白古代教育的实质,就无法真正地读懂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会陷于一个非常低的境界和狭隘的角度,或者说,非常低俗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文化,是根本看不到其真相的。

传统教育实质:半神特质重德劝善

那么,中国传统教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读过《三字经》的人,可能想到“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开门见山的话,道出其劝善的本质,说白了整个教育,最明显的就是在劝人向善重德。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显露出中国古人深层玄奥的文化内涵;还不足以孕育出姜子牙、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等等这些可以改朝换代,运筹帷幄,预言历史走向的通晓天地玄机的军师。

他们都是修道之人,既拥有非凡的智慧,又德行高尚。当然教育仅限于人的层面,也同样不可能让后人写出《西游记》、《红楼梦》这样的充满修炼色彩和揭示人生天定,莫恋红尘,快快醒悟的经典大作。

《西游记》讲述唐僧西天取经,佛家修炼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红楼梦》则写尽宝玉经历的人间繁华,不过是一场天界排演的大戏。下凡历劫,善恶有报,红尘皆为梦幻,最后悟道回归天界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跟修行,跟神佛相关的思想必定来自从小的教育。可见传统教育与儒释道息息相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修道重德,佛家讲修佛行善,三家文化各负其责,从人到神,层面不同,又彼此相关,形影不离。构成了典型的天人合一的半神文化。

这个文化特质,是我们的祖先黄帝领头留下来的。我们原本就是炎黄子孙,黄帝才是始祖,并非西来的马列。黄帝的历史就是以帝王的身份在治国的过程中,悟道修道,留下治国、历法、音乐、服饰等人文,最后乘龙回天的历史。他本是一国之父,他身教百姓的,就是重德修道,最后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也就是修成神仙的修行文化。

因此我们的先祖,把中国称做神州,子孙后代,就是神的子民,文化最根本,来自神传。是神传文化,本就与修炼息息相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传统教育的实质,那就是儒释道交织而成的神传文化,属于半神半人的文化。

儒道本一家

即使是中国人常说的“道德”二字,也源自老子传道留给弟子的《道德经》,中国劝善重德的教育,背后是深不可测的修炼文化。因此,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的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儒家的教育。就连儒家的群经之首,也是道家的《易经》。孔子本身就受教于老子,跟黄帝问道神仙广成子一样,他也几次向老子求教,理出了道家在人这一层面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因敬天信神,重德行善,相信善恶有报,非常的善良豁达。同时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在古代,从小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古人重德劝善和智慧的来源,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幼学琼林》以及其他的经典古籍。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