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俗 对应阴阳五行养生之道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6月22日讯】6月22日今天(黄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各地华人流传着不同的习俗和传说,比如吃粽子、挂菖蒲、吃“五红”“五黄 ”等等, 反映了阴阳五行和养生之道,人们不知“道”已在道中。

端午:一年中至阳之时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重午节,是一年中天地的阴阳循环走到了至阳之时,也就达到了“物极必反”转捩点。

中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午月(黄历五月)阴阳相争的现象,《谈征‧事部‧端午》中记载:“端午者……五月阳极……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

意思是说,端午这一天,天地阴阳相争,阴阳冲会,人活在天地间,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礼记》教导人对应之道,说:君子要“斋戒”,虔诚庄敬,清净身心,戒欲守身。这是顺应天地变化之道,保护身心的方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Shutterstock)

粽子裹的阴阳之像

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端午民俗,反映了五行之道。

“门楣束艾作神人,团粽盘中节物新。”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它还有一层含意——粽叶中包含着阴阳之理。

晋朝平西将军周处的《风土记》记载,当时吃粽子的民俗:“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时像也。”

吃了端午粽,一年中阳消阴长态势就分明了。从吃粽子的民俗,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阴阳消长的敏锐观察,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艾草菖蒲纯阳制伏阴毒

“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每逢端午节,人们会在门楣上挂蒲艾。蒲艾是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它们的功用不仅是装饰门面而已,还具有药效。

中医名典《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又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艾草和菖蒲看似柔弱,其实本质强壮,具有百阴不侵、百寒不侵的至阳之性,因而成了端午节驱毒、杀菌、辟阴邪的“先驱”。

端午节一到,百毒之虫都出动,人们如何应对呢?南北朝的风土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赶早在鸡鸣前出门去采艾草,“悬于门户上以辟邪气”,或是“以五彩丝系于臂上,辟兵厌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端午节要用菖蒲水洗头洗澡。周朝《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端午节午时,人们取用菖蒲水来沐浴净身防毒害。另外,五月五日,在酒中加入菖蒲根屑和雄黄制成雄黄酒,抹在手足、额上可驱毒虫。

图右为菖蒲。菖蒲至阳,先于百草而生。图为端午节时的兰汤洗头体验活动。(全景林/大纪元)

端午节吃“五红”“五黄”

端午节处于仲夏,民间有一种吃“五红菜”的食俗,这对应了夏天养心的五行之道。

从中医学来看,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因为夏天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传统中医的五行食疗法强调“红入心”,可以补心。

因此端午节吃“五红”正符应了中医食补的原理。“五红”的五也和“端五”的五相呼应。

各类食材带有红色的品项很多,各地特产不同,因地制宜取用的五红菜也不尽相同。蔬菜水果和杂粮豆类、鱼虾、肉类等等,都是端午“五红”餐的选项。

端午节前后鲜嫩的黄鱼是端午节“五黄”餐的上选之一。(大纪元)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传统食俗,特别在江南的江浙杭州一带。一般首推黄鳝、黄鱼、咸蛋黄,其它还有黄瓜、黄豆、黄梅等等。

从《本草纲目》看,上述这几种“五黄”食物的特性,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疗功能,适合炎夏排毒清理身体之用。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黄颜色的食物多具有养护脾胃、强壮身体的功效,很适合用作炎夏季节的开胃食物,以提振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机能,补充元气。这也符合传统中医学的五行养生观。

“午时水”

端午这天午时的水特称“午时水”。端午节的“午时水”在许多方面受重视,自古享有盛名,浴兰汤用的也是午时水。晋代杨泉《物理论》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故而“午时水”也能反映天地阴阳的讯息。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说(黄历)五月五日重午日(即端午节)的水也是一种“节气水”,具有防疫、驱毒的疗效,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克制毒性的药丸,例如“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

李时珍还说,五月五日午时若下雨,实是“神水”,是上天所赐的宝物,得趁午时赶快把竹竿砍下来,沥取竹节中的水,饮之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用来作药,主治“心腹积聚及虫病,和獭肝为丸服”。

从阴阳相生相克的特性来看,午时水最适用于制伏阴毒、清热、安神,在汉医药学上受到肯定。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天人合一”观点,以及古来的创造发明和五行养生之道的应用。后代人在传承这些文化习俗中,可以说“不知道已在道中”。

(责任编辑:唐颖)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