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条草案出炉舆论反弹 经济学家:不知红线在哪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3月10日讯】香港23条立法草案日前正式刊宪(正式公告),其中不少罪名界限模糊不明,尤其有关“国家秘密”的定义太宽泛,商界领袖、经济学者等纷纷提出质疑。有人担忧:存有《苹果日报》旧报纸会否犯法?若经济报告影响投资人情绪是否也算危害国安?

香港政府周五(3月8日)将《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刊宪,公开了长达212页的草案内容。立法会当天火速完成“一读”,并进入“二读审议”,官方声称对此项“立法”的进程要“争分夺秒”。

据悉,这份“草案”共有9项内容,列出了涉及所谓“勾结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的涵义和适用对象,以及各项罪名可处的刑责。由于这份“草案”中所列的不少罪名定义宽泛,是否触及“犯罪”的界限模糊,引发了舆论反弹。

当地时间3月9日下午,香港立法会法案委员会对“草案”进行逐条审议时,审议到“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部分,其中有条文规定,“任何人无合理辩解而管有具煽动意图的刊物,即属犯罪”,经定罪可处监禁3年。当时,选委界管浩鸣就提出质疑:如有人将《苹果日报》的旧报纸放在家中,会不会属于“管有煽动刊物”?会否构成犯法?

香港大律师公会也提出了类似质疑,若一家私人企业对汽车的“助推器燃料”进行研究,后来发现研究可用于火箭和飞弹,“(该公司)是否应该在知道非法持有国家机密属于犯罪行为的情况下,继续持有这些机密?”

据法新社报导,香港瑞典商会主席奥德比尔(Kristian Odebjer)形容,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会让香港进入“未经测试、未知的水域”。他指出,“草案”中所列的不少罪名定义“含糊”,尤其是有关“窃取国家秘密”的罪行界限不明。

根据草案内容,“国家秘密”不但包括关于中国或特区事务的重大决策、中国(中共)国防建设或武装力量、中国(中共)外交或外事活动,还包括中国或香港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及北京与香港的关系等方面。

奥德比尔表示,这些规定会给商会会员进行项目研究或尽职调查带来风险。

报导指出,在当今的社会,银行、投资者及很多公司的运营,都会不同程度地依赖于相关行业的研究、经济数据或尽职调查报告。但在23条立法后,这些调查资料就可能会被视为“国家机密”,相关的研究和调查会被视为犯罪。

报导引述一名拒绝透露姓名的国际银行经济学家指出,香港23条立法带来的最大风险是“有时你越来越不知道红线在哪?”

这位经济学家表示,有时经济学家发表的分析与看法,有可能会影响香港投资人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时常都要担忧:自己的报告“对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吗?”“他们(国安警察)会找上门来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则指出:许多国际企业在香港开设公司是因为那里是“一国两制”,认为香港是以英国普通法管治而非中国大陆的不透明法律体制,但现在“两制”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这位外交官评论说,“草案”采用了中国大陆刑法以及殖民法等多部法案中“最糟糕的部分”。

(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李谦)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