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中国养老金首现赤字意味着什么?

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中国最新的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社保基金收入增长5.2%,达到人民币11.89万亿元(合1.65万亿美元)。但支出增长更快,增幅为7%,达到人民币11.99万亿元(合1.66万亿美元),这意味中国养老金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现金流赤字。

表面看上去,是养老金出现了缺口,但却暴露了背后存在的几大深层次问题。

制度性缺口暴露:年轻人“补”不了老年人

中国养老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为主的体系,也就是说,现在的在职人口缴费,支撑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率持续走低、灵活就业群体大量“脱保”,缴费基数增长放缓甚至萎缩,而领取者却越来越多,收支结构注定失衡。

2024年的赤字虽然仅有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它是一个拐点,意味着“年轻人养活老年人”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灵活就业人口的“缴费逆选择”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调查显示,中国包括外卖员、网络主播等超过40%的灵活就业人员选择不参与国内养老保险。这部分人之所以选择不缴纳养老保险,一是因为缴费负担重,需要同时缴纳个人和单位缴费部分,缴费比例为收入的20%;二是因为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要等到60岁之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年轻人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认为不划算;三是因为规则设计不公,他们眼中“守规矩”的人反而成了“吃亏”的人。这种逻辑从微观上说是理性选择,但从宏观上看正是信心流失的体现,一旦变成广泛的社会心理,会形成“缴费塌方”。

财政补贴的不可持续性

2024年的养老金缺口是中央政府用财政补贴填补的,但这种补救措施也承受着压力。短期或许能“维稳”,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因为财政也面临压力,土地财政疲软,增值税下滑,官方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将达到人民币5.7万亿元(合7,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如果养老金缺口继续扩大,只靠财政接盘,最终会吞噬整个政府财力。换句话说,养老金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系统性风险”,与地方债务、房地产一样,成为不可忽视的“灰犀牛”。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说,未来要判断中国经济信心,别只看钢铁产量或出口数字,更要盯紧养老金现金流。那才是政府能不能兑现承诺的关键指标。

这个判断很有道理。养老金不是一个孤立账户,它是政府兑现社会契约的关键一环。一旦中国老百姓不再相信“缴就有、交就值”,整个制度将变成“自愿退出”的博弈。若信心流失加剧,储蓄转向海外,资本流出,连金融市场都要跟着“失血”。

可见,养老金出现赤字不啻是一次系统报警,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了需要深度改革、重新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了。如果养老金制度不能获得年轻人的信任,未来发生的将不只是财政赤字,而是社会契约的断裂。这是比房地产危机还更底层、更深远的问题。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