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李克强的背影

北京时间5日上午,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做总理报告,就此告别政坛。

中央社的报道评论说,“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强裸退,一个时代黯然结束。”

众所周知,李克强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就读的而且是北大法律系,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之骄子。毕业后,官场上的他更是一路顺风。

胡锦涛本来是想让李克强接自己班的,但因为遭到江派的反对,最后不得不妥协,接受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习近平。

虽然十八大后,李克强没当上总书记,但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堂堂的一国总理。

在治国方略上,作为团派的李克强是主张改革开放的,属于中共党内务实、开明、较为多元的政治精英。曾几何时,许多天真的国人都曾对习近平和李克强搭班子寄于厚望,以为他俩会联起手来推行“习李新政”,把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前推进。结果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习近平不但压根不想跟李克强合作,推行什么新政,而且根本容不下李克强,处处削弱他作为总理应有的权力,使李被严重的边缘化,成了改革开放后最弱势的总理。

习近平是怎么削弱李克强权力的?最突出的莫过于两点。一个是削弱李克强的经济决策权。

作为总理,李克强本应主掌经济。但在“习核心”的强权之下,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被架空了。习透过两个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改委),把传统上被认为是总理的经济大权夺去,令国务院仅成了一个听令办事机构。

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中美贸易战爆发时,按说这么重大的经济事件、经济决策,李克强作为总理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可他几乎像消失了一样,从头到尾都是习近平的心腹、副总理刘鹤在出面担当习的特使。可见李克强被架空到何等地步!

在经济决策权被严重削弱的同时,李克强的新闻曝光度也被严重削弱。

我记的自由亚洲报道过,中宣部曾向人民日报传达了内容为“报道李克强同志的新闻不能上头条”的“王沪宁同志指示”。该指示还特别强调了即使是当天的人民日报没有报道习近平的活动,李克强也不能上头条。

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从2020年8月18日到20日,连续三天,习近平都在安徽勘查洪水灾情,受到党媒大篇幅报道……。 20日这一天,习近平在安徽听取军方的防汛救灾汇报;同一天,李克强前往洪水重灾区重庆进行勘灾,李克强穿着胶鞋走进灾区,满脚泥泞,与习近平的一身干净、背景干净的勘灾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李克强的行程,中共党媒却完全没有报道。不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主要党媒,都只有习近平的身影,李克强仿佛人间蒸发一样。只有在隶属国务院的“中国政府网”里,才发布了这项消息。

有分析说,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关系不是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的关系,而是主导者与附庸者的关系。此话不无道理。

二十大前,“习下李上”一度传的沸沸扬扬,结果年仅67岁,按常规至少还可以再干一届常委的李克强,最后不但未能在二十大上取代习近平,连中央委员都不是。

而最能够反映习李之间真实关系的,莫过于二十大闭幕式上胡锦涛被习近平公开羞辱后李克强的反映——李不但没有及时站出来为老领导主持公道,甚至当场连吱都没吱一声!

当然,李克强任职总理十年间,并非心甘情愿做习近平的附庸,对习的做法他也不是没有过反抗,他其实一直在反抗。给外界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李克强在习近平要完成脱贫攻坚前一年,在公开场合说出了“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的人群”这句话,令习近平十分难堪。

据外媒报道,几天前李克强去发改委、财政部视察和座谈,曾8次提及改革开放。有人说,这是李克强最后的呼唤。即便是这最后的呼唤,党媒也没报道,只能在海外流传。

现在,李克强已经正式卸任,退出了政治舞台。

在总理这个位置上,他本来可以有一番他想要的作为,结果却窝窝囊囊的过了十年,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背影,一个令人唏嘘的背景。

大陆时评家蔡慎坤先生说的好:“十年前媒体热炒所谓习李新政,很快就发现是子虚乌有,这十年李可谓是忍辱负重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也是1949年以来最弱势的总理,虽然接受过良好教育,虽然有过宏图大志,面对严防死守的政治围堵,他连身边人都提不了也保不住,他的恩师胡不过看家守院,他还能干什么,能平安度过这十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中共的体制就是毁人的体制。即使当上总理的李克强,最后也不得不沦为极权政治的牺牲品。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