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5月19日讯】法西斯德国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在纽伦堡就刑前说道:“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其实,德国的罪孽在最初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阻止并消除的,可是当整个世界都认不清邪恶时,它便轻易地迅速发展蔓延。回顾历史的教训,再看当今的现实,看西方世界对中共极权的软弱表现,看各类“精英”们对中共极权的糊涂认识,我们怎能不担忧历史还会重演?!
(续上期)
三.英法的软弱愚蠢和苏联的丑陋奸诈
希特勒拿下布拉格后,张伯伦才发现上了希特勒的大当,可他仍不愿指责希特勒食言毁约。英国几乎所有媒体都报导了希特勒占领布拉格的消息,英国下院也反应强烈,过去支持张伯伦的议员有一半人起来反对他继续对希特勒姑息。这时大家都看到了波兰就是下一个捷克。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希特勒进入布拉格十六天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告诉下院:“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的独立而且波兰政府认为必须尽全力予以抵抗时,英国政府将认为自己有责任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莫斯科随后发表官方公报,否认自己会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给予援助。斯大林还说:“俄国人绝不会让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做炮灰。”
英国三月三十一日做的单方面担保,很可能使斯大林认为英国人认为与波兰结盟比与苏联结盟更好。德国和意大利都看到了英国和苏联的矛盾,觉得有空子可钻。而且他们也意识到,在反对富豪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某些方面,他们与俄国政府是相同的。四月十六日,德国的二号人物、帝国元帅戈林会见了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在戈林与墨索里尼会面的当天,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莫斯科会见了英国大使,建议英法苏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建议竟使法国和英国大吃一惊,不能接受。五月四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批评英国政府迟迟不接受苏联的建议,他说:“如果没有俄国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绝不可能的。”
李维诺夫与英国大使会面的第二天,苏联驻柏林大使便在四月十七日会见了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呼吁同英法结盟对付德国的主要人物李维诺夫却被解职了,由于张伯伦对苏联结盟建议的迟疑退缩使李维诺夫迅速失势了。斯大林把张伯伦的迟疑错误地判断为是李维诺夫的政策的失败,还错误地认为,李维诺夫的政策会把苏联拖进一场同德国的战争中去,而西方国家却可以置身局外。英国直拖到五月八日才答复了苏联的联合建议,而且是否定的答复。这就更使斯大林更加确信,英国不愿意与俄国缔结军事条约来防止希特勒攫取波兰,斯大林因此感到现在是该试一试新方针的时候了,因此苏联开始与德国进一步接触。法国得到的情报说“德国已经或者即将向苏联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总理府以盛大隆重的排场签订了“钢铁盟约”。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把他的所有陆海军将领召到了柏林总理府的书房,一开头就直言不讳地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而如果不侵略或者不进攻其他国家人民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希特勒还说,(德国)还可以从非日耳曼国家领土的居民那里得到劳动力。希特勒后来实施的奴役劳动制度在这时已经看到端倪。他明确地说:“一有合适时机就进攻波兰。我们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这次要打仗了。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他还说:“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而且它不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八千万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时,没有一个德国陆海军将领提出疑问,他们看到此时他们要做的不是疑问,而是盲从。五月后,德国就紧锣密鼓地为预计要在夏末开始的战争做准备。巨大的军火工厂日夜开工。此时第三帝国的陆军已经增加到五十一个师,其中有五个重装甲师,四个轻装甲师,一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摩托化部队。海军已经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其中有两艘两万六千顿的战斗舰(实际吨位是三万一千三百吨,纳粹谎报了数字),两艘重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四十七艘潜水艇。空军也是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建立了有二十一个飞行中队、二十六万人员的空军。德国此时的军火工业的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希特勒把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他知道要想取胜,就要使苏联不致同西方结成军事同盟,因此德国极力拉拢苏联,苏联也向德国靠拢。到五月底时,张伯伦又重新考虑与苏联结盟的建议。可这时的苏联似乎并不想回头了。没料到的是,希特勒突然于六月二十九日在他的山间别墅下令中断与俄国人的谈判,后来在德国秘密文件中找不到任何迹象能解释希特勒为何突然这样改变主意。所以苏联又转向英国,要求由莫洛托夫出面与英国谈判,英国却派了一位低级外交官与莫洛托夫会面,这表明张伯伦政府对待与苏联结盟制止希特勒发动战争的事情仍不重视。于是苏联《真理报》发表了题为“英国和法国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苏联缔结条约”的文章批评英法。苏联又于七月十八日再转头向德国提出延长加强德苏经济关系的建议。当德国得知英法在七月二十三日最终同意了俄国的建议——立即举行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时,德国便决定采取行动与苏联接触。英法两国终于拖拖拉拉地决定了去莫斯科与莫洛托夫见面,他们不坐飞机却于八月五日坐了七天慢船于八月十一日到了莫斯科。而这时的德国早于八月三日抢在前面,给俄国发去机密的特急电报,希望改善德俄关系。
八月十四日,希特勒在离开他定下的攻击波兰的日子只有半个月时,在军事会议上对他手下的将领们说:“英国和法国不会打仗。光看这一点就够了,英国没有一个真正有胆略的领袖。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人物。… … 英国太老朽了,法国太腐败了,美国太漠不关心了,它们都不会为波兰来打仗的。”
讲完这番话,德国与俄国就于八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一日紧锣密鼓地进行接触和谈判。莫洛托夫提出缔结“纳粹——苏联互不侵犯条约”,这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莫洛托夫的倡议比希特勒希望的还具体和痛快。德苏缔结条约后,希特勒便把攻击波兰的日期提前到八月二十六日,虽然没在这天如期占领波兰,但是斯大林确实进一步激发了希特勒的野心。
英国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八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时,英国内阁举行会议,并发表了一个公报,表示英国绝不受(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影响。虽然内阁的公报已经说得很明白,但是张伯伦还是以个人名义给希特勒写了封信,重申英国立场后再一次呼吁希特勒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与波兰的分歧,并再次表示英国政府愿意提供合作来实现这一点。希特勒回信说,他已经五十岁了,要打现在就打,他不想等到五十五岁或者六十岁再打。
八月二十三日,许多中立国如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芬兰纷纷发出呼吁,呼吁德国和波兰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争执。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两次给希特勒发电报敦请不要诉诸武力。教皇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八月三十一日呼吁和平。《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说:“尽管这些中立国家的呼吁方式是高贵的,但是今天重读它们后,却给人一种不现实和悲观的感觉。仿佛美国总统、教皇和那些北欧民主小国的统治者同第三帝国不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似的,他们对柏林方面的事情就同对火星上的情况一样缺乏了解。他们这样无知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使罗斯福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等各国人民付出惨重的代价。”
八月二十四日,希特勒接见了英国大使,表示他要做出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英国大使发给伦敦的报告说,元首“十分冷静和正常,话也说得十分认真,显然流露出诚意”。英国大使到这时候还看不透希特勒的“诚意”。八月二十五日,希特勒又接见了法国大使,抗议“波兰对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他还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
瑞典也于八月二十五日派出信使到德国去调节。希特勒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又骗了世界一把,他装着与波兰谈判,逼波兰让步,但是波兰绝不让步。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一早,希特勒一面对外声称他正等待着波兰的使节来谈判,一面对自己手下将领下达第二天进攻波兰的命令。空军司令戈林忙着执行命令,要在次日黎明对波兰进行大规模空袭。
德国的报纸铺天盖地地进行宣传误导,说波兰肆无忌惮地蹂躏欧洲的和平和人权,同时还大吹大擂德苏条约。八月二十六日,戈贝尔在报纸上发动的宣传攻势达到顶峰。这天的《柏林日报》说:“波兰军队已经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12点钟报》说:“这样的玩火行为太过分了——三架德国客机受到波兰人射击——走廊地带许多日耳曼人农舍成为一片火海!”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天版的《人民观察报》。第一版顶端高达一寸的通栏标题是:“波兰全境均处于战争狂热中!一百五十万人已经动员!军队源源运往边境!上西里西亚陷入混乱!”可是,德国媒体却对德国自己的战争动员情况只字不提,而德国人民对德国媒体的单向宣传坚信不疑。
四. 轮到了波兰
实际上,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时,慕尼黑会议后还不到一个月,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便邀请波兰驻德国大使吃饭。他闲话不多就言归正传,告诉波兰大使,波兰但泽那块地方应归还德国。德国还想造一条超级公路和一条双轨铁路经过波兰把德国同但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德国还希望波兰参加反共条约对付俄国。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为了报答波兰的这些让步,德国情愿把波德条约从十年延至二十年,并且担保波兰边界完整。波兰的答复当然是否定的。五天后,希特勒便对三军司令下达命令,做好德军能出敌不意占领波兰但泽自由邦的准备。
按说,在德国接壤的国家中,波兰最应有所戒备,可它不但最没有看到德国的威胁,还跟在德国后面欺负弱小、分食捷克,它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被食。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夜,一百五十万德国军队开进波兰沿境的阵地,只等次日拂晓出击。这时希特勒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动宣传机器继续欺骗本国人民和世界。晚间九点,德国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广播元首曾经对波兰的合情合理的和平建议,其实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向波兰提过这个和平建议。希特勒又发表了一篇冗长的讲话,解释德国政府如何用尽了一切和平的外交手段,却遭到波兰的拒绝。德国人民对元首的话深信不疑。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破晓,德国军队越过国境,从北、南、西三路大举进军华沙。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轰炸在波兰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不设防的城市,包括华沙的大多数波兰城市遭到了轰炸,平民死伤数目相当可观。到中午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深入波兰境内,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可是伦敦和巴黎却没有任何消息履行它们对波兰的保证。而法国和英国驻德大使在这个时候还仍然糊涂异常。英国大使电话报告情况时说:“据我了解,是波兰人炸毁了德却奥桥。希特勒接到这个消息以后就下令把波兰人从国境线赶了回去。”他又说:“这个消息来自戈林。希特勒在开完国会以后可能要召见我,作为挽救和平的最后一次努力。”直到这时英国大使还对希特勒的召见抱有幻想。一天后,英法两国终于向德国发出声明,如果德国不对英法两国做出满意答复,英法就对德国宣战。在议会上,张伯伦说,英国政府还没有收到柏林的答复,如果德国人果真同意撤退,那么英国政府“就愿意认为局势依旧同德国越境进入波兰以前一样。”他说,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同法国就两国对德最后通牒的时限问题进行联系。
此时此刻,在波兰战事已经进行了三十九小时之后,英国下院的大多数议员再也不能接受张伯伦这种拖延策略了。可是事实证明推动法国前进也很困难。下院已经怒气冲突,张伯伦不得不打断激烈的争论为自己辩护说,要通过电话与巴黎磋商,使看法和行动取得一致是需要时间的。据他所知,法国政府现在正在开会,几小时以后将可得到他们的消息。对这个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考验深刻,英国却是以一种特别少见的迟迟艾艾的方式宣告其无情的来临。
张伯伦意识到他的政府很有可能被不满的议员们推翻。张伯伦给法国外交部长打电话说,如果法国要把给德国的最后通牒的限期定为明天(九月三日)中午起的四十八小时之内,他的政府就将无法维持。他把限期定为九月三日的中午十二点,法国外交部长马上提出抗议,说英国方面坚持这样迫不及待地行事,会给人造成“一种十分糟糕的印象”,他要张伯伦再等一等,至少在中午以前不要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但英国的最后通牒还是递到希特勒手中,要他在九月三日十一点答复。
英国最后通牒所限定的时间刚过,德国就发出复照,说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尽管张伯伦对希特勒一味地绥靖,但是希特勒在这份复照中却指责英国政府“鼓吹要消灭日耳曼民族”。九月三日中午十二点,英国不得不向德国宣战。法国这时还对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抱希望,认为他可能会同希特勒谈妥一项交易,使法国脱身。这个希望破灭后,法国终于也给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德国答复的时限是九月三日下午五点。法国也同样遭到德国的拒绝,法国也不得不被迫对德国宣战。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晚上九点,德国U-30号舰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大约二百英里处,用鱼雷击沉正从利物浦驶往蒙特利尔的载有乘客一千四百人的英国游船雅典娜号。死亡人数中有二十八名是美国人,但是德国向美国保证德国没有参与此事。德国的《人民观察报》还在第一版以《丘吉尔自己炸沉了雅典号》为标题进行歪曲报导,当时丘吉尔是英国海军大臣。世界大战此时真正开始。
到九月五日时,德国认为“敌人实际上已经被打垮了。”因为从波麦拉尼亚向东推进的第四军团和从东普鲁士向西推进的第三军团已经会师,夺取走廊的战斗在九月四日已经宣告结束。虽然波兰军队英勇顽强,但是禁不起先发制人的德军的突然攻击,波兰五百架第一线的飞机都没来得及起飞就在自己的机场被德国的轰炸机全部炸毁。德军整师整师的坦克横冲直撞,一天推进四十英里,如入无人之境,只在某一地遭到波兰骑兵旅的抗击,但是战马对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头上还有轰炸机轰炸,整个骑兵旅全军覆没。不到一个星期,波兰的陆军全部被击溃。波兰政府的残余与九月十五日逃到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苏联军队以援救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于九月十八日开进波兰,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师。虽然这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但是在寡廉鲜耻方面,希特勒遇到斯大林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了。希特勒在和斯大林谈判如何瓜分波兰中确实领教了斯大林的狡猾、狠毒和不择手段。斯大林得到了将近半个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还使德国不能得到它垂涎的两个主要长远目标——乌克兰的小麦和罗马尼亚的石油。甚至希特勒垂涎的波兰的波里斯拉夫——德罗戈贝奇油区也被斯大林瓜分去。为了拉住苏联对付严阵以待的英法,希特勒只好让斯大林狠狠地敲了一笔竹杠。
在波兰遭到德国沉重打击时,西线的法国却没有像它书面保证的那样出兵增援。德国一直担心法国会在波兰战役中间向德国发动进攻,结果德国惊讶地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丘吉尔对法国没有出兵做了最好的解释,他说:“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输掉。1938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占领莱茵兰的时候,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由于盟国方面几次可悲地畏缩,如今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可是巴黎和伦敦以为静坐不动就可能把那笔债躲过去似的。”
英国向德国宣战后的第一个星期,德国的海军就击沉了十一艘英国船舰,总吨位为六万四千五百九十五吨。华沙陷落后,希特勒竟开始大谈和平,德国的报纸和电台发动了大规模的和平攻势。这时张伯伦才真正觉悟,不再相信希特勒的谎言。十月十三日,德国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指责张伯伦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执意选择了战争的道路。这位独裁者又找到战争的借口。
十月十二日时,希特勒发出法令把波兰所剩下的地区划定为“波兰总督辖区”。希特勒在这道法令中任命纳粹流氓知识分子汉斯.弗朗克为“波兰总督辖区”总督。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朗克就成为德国法律界举足轻重的人士,最初他担任巴伐利亚邦的司法部长、后来担任全国政府的不管部长、法学院院长兼德国律师协会主席。他在波兰就任新职的第二天就宣布:“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弗朗克的职责除了从波兰榨取粮食和其他物质以及强迫征集劳工之外,就是从肉体上消灭那里的知识分子。纳粹分子给这个残酷的行动取了个好听的代号,叫做“特别绥靖行动”。到第二年春季,当德国在西线开展大规模攻势把世界的注意力从波兰引开时,弗朗克已经在他的管辖区消灭了几千知识分子。他承认,“要把总管辖区内的三百五十万犹太人一下子枪毙或毒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终将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把他们消灭掉”。后来他们果然这么做了。
五.西线大规模沦陷导致英德的大空战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又趁机抢先一步占领了荷兰。德国在一九四0年四月十日到六月五日一路在西线进攻,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和法国。
到五月十日时,英国和法国还都无所行动。英国正忙于应付持续了三天的内阁危机,这个危机到五月十日才由被长期排斥在国家事务之外的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而得到解决。当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认为英国会主动投降,但是丘吉尔在下院发出誓言,誓与希特勒血战到底。希特勒反倒斥责丘吉尔是战争疯子。
德国于一九四0年八月十五日开始对英国展开大规模空中攻势——鹰计划,其目的是把英国空军逐出空中,从而完成入侵英国的目的。德国拥有三支庞大的航空队:前两个航空队总共有战斗机九百二十九架,轰炸机八百七十五架,俯冲轰炸机三百一十六架;第五航空队小得多,拥有轰炸机一百二十三架和双引擎ME-110型战斗机三十四架。而英国皇家空军在八月初时只有不到八百架飞机。
德国人出动了轰炸机八百零一架,战斗机一千一百四十九架,于八月十五日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空战。德国击中了英国克劳伊登的四个飞机制造厂,炸毁了皇家空军五个战斗机场。但是,德国并没有赢,英国这时已经具有雷达技术,德国飞机刚从西欧的基地起飞,它们的影子就在英国的雷达屏幕上出现,它们的航程被精确地划出,英国战斗机司令部马上就知道在什么地点和什么时候迎战最为有利。这是英国在战时的新发明,它使德国人感到迷惑不解,在发展和运用这种电子装置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英国。
德国从八月二十四日到九月六日每天平均派出一千多架飞机,皇家空军驾驶员每人一天要出动好几次迎击,疲劳异常,德国在飞机数量上的优势开始发挥效力。英国南部的五个前进战斗机场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皇家空军被毁或重伤的战斗机有四百四十六架,一百零三名驾驶员牺牲,一百二十八名受重伤——此数为当时英国全部驾驶员的四分之一。而德国被毁飞机是三百八十五架,其中二百一十四架为战斗机,一百三十八架为轰炸机。更糟的是,英国七个关键性的通讯系统的扇面站有六个受到十分猛烈的轰炸,处于被全部摧毁的边缘。英国面临着毁灭性灾难的威胁。
这时,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犯了一个战术错误,这个错误使这个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空战发生重大转折。当英国战斗机防御力量在空中和地面损失巨大以致无法支撑的关键时刻,德国空军于九月七日转而去大规模夜袭伦敦。被打得晕头转向的皇家空军缓了一口气,这口气使英国皇家空军躲过灭顶之灾而保存下来,以备再战。
可是伦敦却遭到了长达五十七天的空袭。从一九四0年九月七日到十一月三日,每天平均有两百架轰炸机前来轰炸。九月七日第一天大规模空袭时,德国投入了六百二十五架轰炸机和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以致在丘吉尔看来,伦敦不久肯定会成为一片废墟。希特勒也自信地认为伦敦会成为一片废墟。出乎丘吉尔和希特勒的预料,在如此巨大和长久的空袭下,英国的士气并没有瓦解,军火的生产也没有停止和下降。德国首要轰炸目标之一的英国飞机工厂,其产量在一九四0年还是比德国高,其比数是九千九百二十四架对八千零七架飞机。
这真是奇迹,英国皇家空军没有垮,英国也没有被德国占领。丘吉尔后来承认,他那时常常在想,如果德国果真占领英国会发生什么情况。他确信地说:“双方都将进行残酷和大规模的屠杀。不会有仁慈和宽大。他们会采取恐怖手段,我们也准备采取一切极端措施。”这句话道出了丘吉尔敌我分明、绝不妥协的鲜明态度。
张伯伦此时亲身经历了德国空军每天以数百架飞机对伦敦长达五十七天的毁灭性轰炸。这位一直不惜一切地以和解共生策略与希特勒打交道的英国首相,在德国空袭停止六天后怀着绝望的心情于一九四0年十一月九日与世长辞了。张伯伦没有看到希特勒的失败和英国的胜利,他只看到了自己绥靖政策所造成的惨痛结局,他是悔恨而终的。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九日完稿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