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官员吐实情:新建住房寿命难超30年

【新唐人2014年4月8日讯】(新唐人记者张旖旎报导)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在4月4日突然倒塌。几天来,楼房建筑安全问题备受民众关注。建筑专家认为,缺乏行业规范、房屋的结构性安全隐患以及偷工减料等是房屋坍塌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频频成倒塌事故的主角:

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

2009年9月5日,宁波市锦屏街道南门社区的一幢5层居民楼突然倒塌;

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

2013年3月28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外山新村,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据称,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2013年5月,福建福州市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突然坍塌。当地部门称,由于大楼楼体陈旧,正在进行装修。

按照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2010年,中共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

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

上世纪80年代后,大陆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房屋寿命为何如此短

上世纪80年代后,大批“快餐式”楼房密集建成。据大陆媒体分析,由于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一些结构应该采用钢筋和水泥的地方或减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使用。在房屋使用中,野蛮装修更屡见不鲜,为日后房屋坍塌埋下隐患。

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室内设计组王健副教授曾撰文分析威胁房屋安全的5个关键性因素。

第一个是结构性因素。如楼中楼现象,房屋在合法的夹层之外,又私自做第二次施工,增加房子重量,如果只有一户这样还不要紧,但家家户户都如此做的话,整个大楼净载重量,会变得不堪负荷,而产生危险。

此外,土地有使用分区规定,及荷载重的规定,如果设计时没有根据荷载重规定,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危险。

在建筑房屋时,还有许多须注意的地方,比如对环境、土地、土壤的钻探和调查等。如调查不实,对地质构造不够了解,基础工程没有做好,虽从外表看不出来,但危险已经形成,这些都是肉眼注意不到的。如果邻房施工,持续震动,或是地震有地滑、地层下陷的情形,都会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个危害结构安全的原因是偷工。盖房子有一定施工规范,若扎筋不实,会产生进度上及结构体上的弱化;若不按图施工,违反设计本意后果则将更糟糕。

第三个是减料。减料的行为,如:水泥磅数不足,或是以海砂代替溪砂,而且不经处理;钢筋及钢骨劲度不够,粒料尺寸不足、管线规格不符等,都会危害房屋安全。

第四个是化学性因素,比如受酸雨经常侵蚀,房子的水泥会酸化,质地会酸化变松,损害结构。另外,水泥中含有氯离子,也会使水泥酸化,产生水泥剥落、钢筋锈蚀、电线等金属变质。另外,硫磺等气体也会侵蚀金属管线,造成接触不良或产生危害。

王健副教授提到的第五个是物理性因素。湿度、温度、温差过大,光线不足或通风不良等,也是产生危害的因素。

亟需全面普查楼房并建立房屋档案

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吴正群指出,为防止身边有更多“老楼”提前寿终正寝,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彻查。

然而,交付使用二三十年的房子,所有权可能都几次易手,结构是否动过也不得而知,普查难度非常大。

陈旭伟认为,建房要逐步建立档案,不仅是建立建设成果的档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档案。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