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首例违约 “坏账银行”再受关注

【新唐人2014年9月6日讯】(新唐人记者琮钰综合报导)近年来,中国大陆“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引起海内外金融专家的担忧与密切关注。2014年初,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濒临违约,之后因终有新接盘方接手才化解危机。有外媒透露实际接盘方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引发投资者对大陆金融系统制度与稳定性产生质疑。

诚至金开1号”接盘实为饮鸩止渴

据大陆媒体报导,价值30亿元信托产品“诚至金开1号”融资方是山西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贷款定于1月31日偿还。不过,由于融资方陷入民间借贷的诉讼,无力还债,面临兑付危机。

在2010年,“诚至金开1号”作为信托产品销售时,曾向投资者开出了10%的收益率。这个充满风险的项目被套上了产权清晰、价值不菲的光鲜外衣;即便在振富能源控制人被刑拘、危机已露端倪之后,仍有资金从监管账户不断流出。而时至今日,真相仍然未被披露,中共当局依旧保持沉默。

作为这款高达30亿元信托计划的受托方和代销行、托管行,中诚信托和工行为此也深陷社会舆论压力漩涡。

最终大部分投资者和中诚信托签署了授权委托转让协议,放弃了尚未兑付的第三次利息,才拿回了期待已久的本金。

目前没人知道是谁出资偿还投资者的本金,避免违约。市场分析人士猜测,也许是代销行工商银行,或是历来为工商银行处理坏账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再不然就是中诚信托三成股权持有方中国人保,也有可能是山西省政府等。

香港媒体报导曾分析,中共当局批准救助“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传递出明确信息:高收益信托产品的投资者不必考虑与融资方有关的种种风险,即使产品出现问题,他们也能拿回资金;而设计产品的信托公司和代销产品的银行,也不必考虑信贷风险和名誉风险。

报导还指出,中共此举无异于任由监管不善、状况不明的影子金融系统继续扩张。当局错误地选择向“诚至金开1号”抛出救生圈,旨在鼓励市场正确评估风险的改革计划遭到了严重削弱。如果市场不能正确评估风险,中国日后就难免会爆发一场大规模债务危机。

外媒透露接盘方是“坏账银行

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的消息,“诚至金开1号”的神秘接盘方就是大陆最大的“坏账银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大陆信贷规模急速扩张、不良资产不断增加的今天,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宣布将在香港IPO后,也让各界再度关注“坏账银行”的真正角色。

报导引述标准普尔的分析评论,随着大陆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不良资产将会进一步增加,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规模将会增长。

年利率10%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是由中国大陆最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承销。为此,华融从工商银行得到了30亿元贷款,随后以95%的折扣价格购买了这个信托产品。

报导称,由于华融计划2014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并宣称该公司已脱离中共政府部门,成为一家市场营运的商业公司。因此在接盘大陆“影子银行”首例重大违约的产品中,不能公开其身份。然而,涉入极具政治色彩的违约纾困,华融自然无法自圆其说。

8月28日,为在香港上市,华融向高盛(Goldman Sachs)、华平(Warburg Pincus)和马来西亚主权财富基金国库控股(Khazanah)等8家公司,出售了21%股份筹得24亿美元资金。

银行不良资产飙升 “坏账银行”再度活跃

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的几家中共国有银行,提交的2014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全部出现坏账飙升。

其中,中国银行核销和出售坏账总额为94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度的91亿元。尽管官方公布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以达到自2011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但平均不良资产率依然没有超过1.1%,约为1.08%。

但《金融时报》报导引述银行业界人士的分析,认为大陆国有银行使用多种方法将坏账金额修饰至其“理想水平”。而这些上市银行的股价全部低于其账面价值,也间接反映出投资者并不认可其财务报表的账面价值。

华融和其它3家“坏账银行”是通过出售债券和股份来筹集资金,并从中共国有银行获取巨额贷款,用于购买其他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尽管已有较为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理经验,但在即将爆发的金融业违约潮中,四大“坏账银行”依旧面临中共政治因素的干预和施压,进而会出现更多类似““诚至金开1号””的违约纾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