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3月08日讯】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民间传说,每逢黄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人间的雨水会逐渐多起来。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龙抬头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也留下许多与龙有关的故事。
传说武则天以女身称帝,惹怒了天帝。于是下令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以示惩罚。
天下大旱,百姓受苦;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心中不忍,便偷偷地降了一场雨。
因为违抗天帝旨意,龙王被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天帝下旨:“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黄豆时,想到这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炒豆,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人们救它,便大声向天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天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炒黄豆,后来还爆玉米花。
祭祀龙神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人们会敬龙祈雨,行善放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从唐朝就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河边挑水、放生、放祈福灯。或在神堂前供灯、上香、诵经持咒,布施行善。
办“土地会”
二月二还是土地公的生日。称“土地诞”。民间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人们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游春踏青
二月二也叫春龙节,也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人们在冬季过后,来到野外走一走,可舒活筋骨,陶冶性情。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佐证:“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遥想唐朝,身着薄衫的少年,牵着骏马,徐徐行走,青春年少,春意盎然,诗人笔下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啊。
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时,所以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有个独特的节令吃食–“煎龙鳞”。
据民俗专家介绍,“煎龙鳞”是用绿豆淀粉为原料的一种食品,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乍暖还寒时节,人体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煎龙鳞”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华饮食的养生之功。
理发剃头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民俗学家建议,龙抬头当天,最好是理个发,哪怕是修修剪剪头发也可以。所谓修修剪剪,指的是不一定到理发店,而是自己在家修修剪剪也可以。比如你可以给家人、哪怕是婴儿,剪掉一根头发也就可以了。理发不在数量多少,而在行动本身。即使是自己给自己剪掉一根头发,也就符合了吉祥如意的天道。
正月不剃头 忠君思旧
据民国24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是人们忠君爱国的表现。
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的神。所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儿童开始正式学习。是大吉之事。也有“望子成龙”之意,寓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的好彩头。
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诗词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具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这首诗先写春天之美,后写失意之愁,非常符合李商隐的诗歌一贯的风格。
宋朝诗人张耒有一首小诗《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写道:“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诗人说,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来野菜烧煮菜肉羹。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了。诗人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诗人因为野菜而“洗手作羹汤”,更对此念念不忘,春天荠菜的美味。诗人对生活的投入与热情,也感染了千百年后的读者,引起共鸣。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