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遍地是“尖商” 到底什么是无商不尖?

撰文/爱丽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5月10日讯】当今社会,很多人把赚钱、发财、一夜暴富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钱什么坏事都干。因此,毒奶粉、地沟油、塑胶米、假鸡蛋层出不穷,害人害己。古人有云:“无商不奸。”商人自古就如此吗?当然不是了,这个成语的原意可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咱们来讲讲集中了古人千年智慧的生意经。

古代遍地是“尖商”,无商不尖的“尖”,可不是“奸诈狡猾”的“奸”。

第一点:让利

无尖不商、无商不尖的“尖”,可不是“奸诈狡猾”的“奸”,而是“冒尖”的“尖”,它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候的人买卖粮食都是用“升”或者“斗”做量器的,形状是上宽下窄的一个梯形,但是大小比碗大多了。商人将一升的米装满斗之后,再将米的上头抹平,就能做到给每个人的米都不多不少了。有些商人会再给客人加一小撮米,形成一个“尖”,叫做“添头”,让买的人高兴。在古代,许多卖粮食的商人都会这么做。

久而久之,社会就产生了“无商不尖”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商人就会给顾客让利。顾客高兴了,商人口碑好了,回头客也有了,这生意才能做大、做好。除了卖粮食,卖布的也有“足尺放三”的说法,在丈量到最后一尺的时候,再加放三寸。还有打油、打醋,商人也会最后再多给客人舀一勺。

所以说,“无商不尖”的让利行为是古代商人们做生意奉守的黄金法则,也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成功秘诀。

古时商人做生意讲究诚信,都会给顾客让一些利。图为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宋代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人,他进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到北方去交换物品,可是正遇到北方发生灾荒,陶器是卖不出去的。

这时候,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转卖给他,于是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后来,曾叔卿都已经收了钱,还是问了一句:“你要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

曾叔卿过得很贫苦、饥寒交迫,遇到好不容易可以将积压货品脱手的机会,却将北方刚发生灾荒的事告诉了这个人,也不再卖陶器给他。曾叔卿对这位客人说:“我难道不应该告知您这件事,让您免受伤害吗?”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人诚信不欺、舍利取义的道德品行。

▼ 相关影片

第二点:诚信

古人十分注重诚信,商人们更需要如此,因为一旦信任感被破坏,就再也没人来买东西了。古时候的1斤有16两,成语“半斤八两”就是从这里来的。那么,为何1斤有16两呢?古人认为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颗星总共16颗星星,分别对应着1斤里的16两。

做生意的人相信,如果称东西的时候缺斤短两,掌管福禄寿三颗星的神仙就会惩罚他们。商人如果少给人1两,神仙就消减他们的福气;少给人2两,就减少俸禄;少给了3两,就要折寿。

所以,古代商人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做出欺瞒顾客的事情。相反的,商人宁可自己受损失,也要保持诚信。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记录几则小故事。建吕南城有一个人叫陈策,他买骡子的时候,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陈策不忍昧着良心把骡子转卖给别人,就把骡子养在野外的草房里,等着它自己死掉。

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把骡子卖出去,陈策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最后陈策把这头赔钱的骡子买了回来。(公有领域)

一天,一位官人路过这里,官人的马突然死去了。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一合计,磨破了骡子的脊背,假装这骡子能驮东西,就这样把骡子卖给这位官人。陈策听说了之后,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情告诉他,最后陈策把这头养着还要继续赔钱的骡子给领了回来。

第三点:舍得

两千多年前有个奇人叫范蠡,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功成之后,不要任何赏赐,空手离开,去了齐国。

在齐国,范蠡曾经白手起家做生意,因为生意做得太好,被齐王招为相。但是他散尽家财,归还相印又两手空空地走了,举家搬到了陶地。在这个地方,范蠡再次从头开始经营,19年的时间里,他三次积攒了千金的财富,又三次把钱财都散了出去。

范蠡发家致富后,仁心济世。不仅善于聚财,而且善于散财。(大纪元)

李白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讲的就是范蠡的故事,后人尊称范蠡为商圣。但是在他眼里,高官厚禄、家财万贯都是随手可抛的身外物,有舍才有得。

19世纪的韩国第一巨贾林尚沃,生前并未留下任何遗产,财产全数捐给了国家。西方的大富翁、大富豪大多都是大慈善家,赚到的钱都会帮助需要的人。

其实这道理很简单,财富就像水一样是会流动的,就算不是以金钱的形式,也会变成其它福报回来的,是你的绝对丢不了。

第四点:道义

2,500多年前,孔子就论述过什么是人对财富应有的态度。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也就是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而获得它,也不会摆脱得了。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能叫君子呢?君子无一时刻会背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依照仁德做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明清时期,孔子这句话衍生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违背原则与道义”,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观现今社会的乱象,人们为了钱可以无恶不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坑蒙拐骗,甚至杀人放火,这和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该是你的不丢,不是你的,费尽心思得来,也是留不住的。

本文由爱丽Ally授权刊登。点阅更多视频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