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遇阻内需疲软 中国产能过剩陷入难解僵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7月27日讯】中国企业为走出内需疲软叠加通缩重压的困境,纷纷增强出口来纾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却引发各国对中国产品低价倾销的强烈反对,并招致关税壁垒等反制措施。经济学者指出,中国不能期待通过出口解决产能过剩,一旦外贸被重创,内需也难以接盘。

星期六(7月26日),德国之声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需疲软、通缩压力、产能过剩及外贸遭遇的强烈冲击等困局,对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邓希炜进行了一次专访。

在这次专访中,邓希炜以现在中国国内很热的一句流行语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不出海就出局”。

邓希炜表示,导致中国企业面临——“不出海就出局”处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部经济竞争太激烈了,“内卷”使得很多企业在国内赚钱越来越难;二是关税战导致很多原先依靠美国业务挣钱的企业失去了美国订单,被迫“出海”去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另寻出路。但一下子到海外发展的步伐太快、太猛,把中国的那一套搬到海外去,又会让当地市场接受不了。

他坦承,中国的经济一直以来都有产能过剩的情况,只是过去涉及的主要是家用、家电这类产品,而现在涉及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核心科技领域,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些产业,对这些国家来说就直接影响到其整个经济生态环境和竞争优势。他直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能如果希望通过出口解决,是会遇到很大的抵抗”。

他接着举例说,美国现在打关税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光伏、新能源车等产能,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本土企业的利润及美国的核心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能否通过加强内需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邓希炜表示,中央政府讲需要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已经讲了20年,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系列产业政策都是着重供应侧方面,很少提到怎么刺激消费。今年年初又有中央领导人出来说要着重推动消费,“但推动消费不是那么简单的,人家要觉得自己还有钱才会消费”。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过分竞争,导致通缩压力加大,人们越来越不肯消费。

美国川普政府发动关税战以后,中共官方媒体曾大力宣传所谓“出口转内销”,宣称中国国内庞大的市场足以接盘无法外销的产品。然而,现实的反馈并非如此。

公众号“冰川思想库”今年4月23日曾发文分析指出,能否“出口转内销”,取决于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没有消费力的增长,内需市场如何接盘数千亿美元的‘出口转内销’呢?”

另一个公众号“理科男士学投资”也曾于4月4日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发帖评论称,“内需疲软—依赖出口—外部冲击—加剧内卷 ,这是一个死循环。”

(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