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解灰面鵟鹰迁移之谜 国际注目

【新唐人2009年7月9日讯】(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 9日电)农委会林务局今天表示,与中央研究院及台湾猛禽研究会合作执行的“灰面鵟鹰迁移之卫星追踪计划”确认完整迁移路线,以及在中国北韩边境进行繁殖,国际研究单位邀约展示成果。

林务局表示,灰面鵟鹰(Bustastur indicus),俗称灰面鹫或南路鹰,每年春、秋两季过境台湾,数量约在1万5000只至3万5000只之间;灰面鵟鹰为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二物种,同时也被野生动物保育法列为珍贵稀有野生动物。

林务局指出,灰面鵟鹰移迁路线仅限亚洲地区东南部,夏季在亚洲东部,秋季则向南迁徙至中南半岛、菲律宾、婆罗州、苏拉威西及新几内亚度冬,少数会在日本石垣岛度冬;但是世界迁移鸟类研究,对于过境台湾的灰面鵟鹰迁移路线并不清楚。

林务局指出,为解开谜题,猛禽研究会理事长刘小如率领研究团队于97及98年在垦丁及八卦山为5只灰面鵟鹰装上卫星发报器,命名为海角1到5号;其中,海角3号及海角4号在北返半途中讯息失联;海角1号则返抵中国吉林省的长白山区附近;海角2及5号则返抵北韩。

其中路径最清楚为海角1号。林务局说,海角1号由垦丁前往菲律宾最南端岷答那峨岛度冬后,今年 3月准备北返渡海来台,却遭遇连续多日强劲的东北季风阻挠,在不利的风向下,海角1号强行渡海飞抵广东省沿岸某小岛,补足体力后,终于在6月初飞抵黑龙江北边的中苏边界,之后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顿下来;从菲律宾最南至中国最北,这趟旅途跨越了9千多公里。

林务局强调,这项研究持续进行中,但已知过境台湾的灰面鵟鹰并不一定来自日本,且迁移路径与时程也可能有个体上的变异;研究中历时最长为 8个月及最远的迁移距离约为9千多公里,同时确认完整迁移路线及在中国北韩边境或吉林长白山区附近进行繁殖。

林务局说,此一结果已得到国外猛禽研究单位重视,并邀请于研究结束后,将成果提供展示。

林务局表示,卫星追踪研究非常昂贵,全案也未进行完成,希望企业界慷慨襄助,让这项研究能够持续进展,以获得更丰硕成果,进而提升台湾在国际学术研究地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