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证券: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66%

【新唐人2011年6月26日讯】瑞信证券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虽然2010年中国银行新增贷款的势头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考虑到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表外业务及企业债的增加,2011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其实已经高达166%。文章同时指出,这样的高负债率对银行以及中国实体经济的运营构成威胁,并将影响中国整体的经济政策。

中国《财经》杂志最近发表瑞信证券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的研究文章说,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贷款余额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147%,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则更高达166%。

他在文章中说,中国银行业贷款2010年降到了8.3万亿元,似乎2009年贷款猛增的势头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最近中国央行出炉的‘社会融资规模’的资料,改变了我们的看法。”

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除新增贷款,还包括资本市场融资和银行其他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所提供的社会融资总量。

陈昌华说,将本外币贷款、银行表外贷款和企业债三个融资管道筹措的资金量加在一起,中国全社会2009年和2010年透过以债务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为13.4万亿元,也即中国的社会债务余额为13.4万亿元。其中银行的表外业务贷款从2009年的1.6万亿元急升到3.8万亿元,增长1倍多;同期企业债的发行量,在2009年和2010年时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
长期以来,中国央行一直较多地使用人民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指标,但是随着中国的债券市场和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增长等社会融资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中国央行今年4月首次公布“社会融资规模”资料来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指标。根据中国央行官员的透露,2011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将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

瑞信证券的陈昌华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委员会使用的一个统计程式分析,中国的总债务(包括银行贷款,表外贷款和债务余额)与GDP关系,到2011年3月底时,总债务与GDP之比同长期趋势的偏离达到了19个百分点,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表外贷款业务的激升。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一个国家的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在一段时期大幅高于它的长期趋势时(以10个百分点为基准),那么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便存在相当高的风险。

陈昌华提出两点警告,第一,中国整体经济的高负债率(其中不少是地方政府贷款),将对整体金融政策产生一定影响。纵使通胀回落,中国央行和银监会在放松银根前也会因为高负债率产生过滤。另外,如果不规范银行业的表外行为,无论如何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也不能全面消除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虽然经济学界早就意识到中国的隐性债务问题,但是陈昌华得出的资料仍然令人吃惊,因为通常所认为的是中国债务与GDP的比例是60%。路透社最近的报导说,2010年中国债务与GDP的比例是40%。胡星斗也认为,地方政府的融资构成了最大的风险。

他说:“地方政府的融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他们的财政总收入,但是由于他们不是法人单位,不存在破产,只能有中央政府来承担,而中央政府只能通过更多的发行钞票来稀释。”

中国人大一名官员一月份表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约达10万亿元人民币,因为地方政府通过构建数千家融资平台形成了这些债务,所以具有隐蔽性。6月初,有消息说,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到3万亿人民币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

然而,印制钞票,增加货币供应量又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胡星斗指出,中国目前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2008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显着增加造成的。

—— 转自《美国之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