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金融垄断 中小企业高利贷敲门

【新唐人2011年10月15日讯】(美国之音中文网报导)中国的一名经济学家表示,温州中小企业资金断链再次表明,金融垄断是背后的主要原因,不改革现有的国有银行垄断,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困难重重。

中国经济降温,高利贷来敲门

纽约时报1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经济降温,高利贷来敲门”的文章。报导以温州一家私营企业老板恶性倒闭“跑路”为例,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小私营企业,在中国信贷紧缩、经济发展放缓之时,因高利贷负担过重,不得不关门倒闭。

1万8千家私企资金断链停止经营

据温州小企业商会最近的一份民调显示,在温州36万中小企业当中,1万8千家企业已经由于资金断链停止经营。温州市政府的一份报告也显示,最近几个月来,温州至少有90家公司的老板因不堪负债和企业濒临破产而失踪和跑路,有的甚至跑到海外。

新华社报导,过去几个星期来,至少发生了三起私营企业老板跳楼自杀案件,造成两人死亡,一人腿断。

温州曾经是中国经济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代表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创造了后来所称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

国有金融垄断造成融资难

然而,这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宏观调控、信贷紧缩,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迫于生存和发展,以求助民间高利贷的方式挺而走险,原因是无法从国有银行获得融资。

根据瑞士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高利贷的数额约63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高利贷的利率高达70%。

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胡星斗教授说,这次温州式的金融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他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国有金融的垄断所造成的融资难,中小企业贷款难,另外一个原因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金融产品社会化不发达,依靠亲朋好友来借贷,以家庭化替代社会化,这是民间借贷的一个社会根源。”

胡星斗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企业借贷发展经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家大量贷款,盲目扩张,有的甚至用贷款炒楼,炒煤矿等。但是在房市不再有昔日暴涨的辉煌后,一些温州炒房老板损失惨重。他说,在政府收紧银根,减少流动性后,负债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转向民间的高利贷,从而在高昂的利率下,不堪重负,以跑路和破产的方式结束经营。

经济环境恶化 不搞实体经济

胡星斗教授表示,温州人勤劳、吃苦,被一些人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温州人并非越来越懒惰,不再钟情他们过去发家的实体经济,而是经济环境越来越恶化,迫使他们转向利润收效更快、更高的行业。

他说:“中国的商业环境越来越恶化,不仅融资困难,税收也很沉重,所以企业的负担过重。近几年,中国不仅是国进民退,而且中国的法治也在大踏步地倒退,人治进,法治退,给民营企业增加了风险,大量的老板觉得搞实业太危险。温州的企业家不搞实体,不搞实体经济,主要还是经营环境恶化,以及垄断的国营体制,垄断的金融体制所造成的。”

惧怕骨牌效应 宣布扶持政策

中国政府对温州众多中小企业资金断链的情况很关切,担心这种温州式的金融危机产生骨牌效应,蔓延到中国其它地区。中国总理温家宝上个星期率领一批金融业的高官到温州调研。温家宝承诺国有银行将向小企业增加贷款,并打击发放高利贷的地下钱庄。星期三,中国国务院宣布了一系列扶持小企业的政策,包括减税和提升信贷额度。温州日报说,几天前,7名涉嫌使用暴力收钱的人被捕。

纽约时报的报导说,遏制高利贷并非易事,不仅因为民间集资的高利贷非常普遍,而且这种借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自己银行政策的结果。首先,中国政府的商业银行利率很低,仅为通货膨胀率的一半,驱使人们寻找将手中的钱增值的办法。温州的民调显示,90%的温州家庭都把一些资金投入地下钱庄。

经济学家胡星斗说,民营企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作为其代表之一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金融危机问题,表明中国正在走向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权力经济。他说,解决目前的资金断链问题,要改变观念,把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发展民间金融、小银行、社区银行等;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产品过渡,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