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29日讯】(中央社台北29日电)中国大陆近日再掀起是否重修圆明园争论,在多数民众反对的背景下,“重修圆明园”探讨的恐怕不只是单纯的文物保护,甚至牵扯出更复杂的爱国主义、历史观点,和地方政府的重商主义。
这场辩论起因于京华时报18日报导,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9大建议,建议为提高文物观光旅游品质,应“认真做好圆明园恢复重建的研究论证”。
这项“建议”马上引起大陆各地专家和民众的重视与讨论,腾讯微博随即做了网路调查,结果显示反对重建者达81.69%,支持者不足13%;大陆各媒体在街上做的随机访问也显示,不赞成重建的民众占了极大多数。
圆明园历来仍不乏重建、修建之声,正反各有一套说法。
赞成重修者认为,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复原的中式园林建筑,保存传统外也可促进观光;同时,适度重修可避免遗址加速损坏风化,反而是保护遗址。
主张重建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表示,如果不及时进行修缮保护,未来10年内,圆明园至少有5处景观将倒塌或彻底消失;“重修派”代表人物汪之力生前表示,如果不加整修,圆明园遗址日渐毁坏,“根本没有躺在那里的机会”。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也说,可有选择地恢复圆明园土木建筑等部分,“形成强烈对比,更能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反对重修者却认为,彰显爱国主义正要靠不加修建的废墟,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醒后人。有网友认为,“重建圆明园无异于给断臂维纳斯安上胳膊”。
另一方面,重修圆明园所必耗费的钜资也是备受反对的原因之一;民众表示,与其把钱花在这里,还不如将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
更有论者忧心,重修圆明园的庞大资金需求恐会引来民间资金,届时“股东们势必会期待新圆明园可以为之带来更大的收益,旅馆、酒店、土地经济”,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将被商业需求淹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就说,“现在圆明园里的现代设施太多了,娱乐化的圆明园与所谓的历史原貌相去很远”。
一句“建议”将圆明园话题又再炒热,恐怕是北京人大始料未及。事实上,在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建议”中,包括重修圆明园的范围、规模、资金和时间表等细节皆无说明,应付这庞大工程的资金如何筹措也没有加以阐释,对北京人大来说,重修圆明园恐怕真的仅止于“建议”而已。
每隔数年就再卷土重来的圆明园重修争议,反映出对历史思考的不同调。北京市政府希望重建遗址,不可否认有其经济考量,但在近年人为灾害频传的中国大陆,耗费钜资修园只会再度引发民众的不快联想。
有大陆媒体因此刊文呼吁,“与其重建(圆明园),不如多为孩子们买些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