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一)

【新唐人2012年6月22日讯】住宅,简而言之是遮风避雨的生活需要,深而言之他还承载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决定这个生活方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住宅,住宅又反过来塑造着这个民族。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完全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随之中国人现在的住宅也迥异于历史各个时期。

现在中国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浮躁残酷,人们之间冷漠自私,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有人在想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这个民族怎么了?痛定思痛,我们社会的发展模式对吗?是不是我们对传统思想文化否定得太彻底了?基于这种思考,让我们借追忆传统住宅而回顾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而谈谈我们的民族文化特点,或许从中能获得一点启发而有益于今日社会,希望有以管窥豹、抛砖引玉之效果。

以突出庭院作用为特点的住宅

庭院,本来不是住宅中的建筑组成部分,他是一个空间,一个由房舍围成的空间。可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是用院子的概念代替住宅,比如我和父母回忆我出生的那个住处总是说“咱家老院儿”,小时候听老人们评论谁家的住宅也是说“这小院儿不错”,我们现在说山西晋商乔家的房子不是也说“乔家大院”吗?

如果说住宅里的房子是实际的建筑物那么我们把它看作“实”,庭院是个空间当然相对来说就是“虚”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用“虚”的庭院概念代替“实”的住房呢?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了,我们习惯上来直接表意,而非表象。表意是表达意境,这是活的,只有在“虚”的空间——庭院里面才能展开我们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这就是“虚”中有“实”,我们对家的概念是家庭的生活,所以用庭院代替住宅的说法那是我们把中国人对家的细腻情感倾注到住宅的概念里了,不自觉地就在表意。

这个思维方式体现在艺术上就更明显。我们的传统绘画有个“留白”的概念,就是在画幅中留出大片的白纸不作画,但这空白是整体画作意境的重要组成,比如,白纸上简单的水墨线条勾勒出灵动十足的几只虾,给你的感觉就是下在水里嬉戏,“留白”之处虽然就是白纸可你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我们民族对意境的表达真的是出神入化。

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音乐就是要靠声音、音调来表达情感,我们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对弹奏的琵琶曲子的意境作了各种比喻,曲终之后声息全无而意犹未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大家体会一下,乐曲澎湃激荡嘎然而止,有如瞬间撕裂丝帛一样突然干脆,其后的片刻没有任何音符奏出,但听者却更进一步沉浸在悠远的音乐意境里而忘却一切,就像入定一样,那个场景都跟着入定了,所以才唯见江心秋月白。此时乐曲音符的静止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还有文学作品里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描述诗人自己隐居后田园生活的美好,他没有具体描述体会到什么了、我怎么享受了、怎么美好了,干脆什么形容的笔墨都没用,却来个“忘言”表达无边的“真意”。

当然我好像扯远了,但实际是那么回事,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已经溶入血液渗入骨髓的民族文化特点,哪怕你是没读过书、目不识丁的妇孺你也是这个思维方式,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不就是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这一切吗,那承载这个生活方式的不就是那“故宅”吗!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地理、物产、风俗还有区别,体现在住宅上也是各有千秋,北方有四合院(以北京为代表),南方有四水归堂(阴雨多湿,院落较小,又多楼式房屋,所以院子叫做天井,下雨时明显地看到四面屋檐的水流入天井),西南有一颗印式的院落,西部有的房屋是挖出来的窑洞也会同时挖出下沉式的院落。所以我们国家传统的住宅无论东西南北都突出庭院的作用,这一传统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因为现在考古证实西周的住宅四合院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现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庭院式住宅就属北京的四合院了,所以今后我们就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标准逐一的介绍我们“故宅”的每个部分和与之相关的生活。(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