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3月02日讯】和平战火系列1-6(中央社记者江俊亮嘉义2日电)台湾农民郭天禄 21岁时被日军征召到南洋当军伕,没受过完整中文教育的他,晚年以中文写下 8万多字的回忆录“和平战火”,见证太平洋战争。
郭天禄是高雄旗山人,毕业于旗山第二公学校(旗山溪洲国小前身)高等科,受过8年日本教育。
1943年7月,21岁的郭天禄被征召到南洋当军伕,从高雄港出发,历经马尼拉、帛琉、新几内亚、安纹、马加撒、爪哇、峇里岛等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郭天禄以战俘的身份,先后滞留峇里岛、新加坡的集中营近1年,直到1946年7月才经由香港返回台湾。
1997年郭天禄75岁那年,因硬脑膜出血开刀,才正式放下锄头,将农地转租给他人耕种。虽然他手术后复元良好,子女也希望能接老人家同住,但他却不愿离开故乡。
郭天禄之子、国立嘉义高中退休教师郭大同说,他的父亲一生劳碌,放下锄头后,无田可耕,生活顿失重心,因此他鼓励父亲将50多年前的南洋历险写下来,以“笔耕”代替“农耕”。
但是,沉默寡言的郭天禄,对于儿子的建议,不置可否。有一次,郭大同回旗山老家,父亲要他去买几本笔记簿,没想到,不到9个月,郭天禄就写了满满几本笔记簿的“南洋军旅回忆录”。
郭大同说,父亲只有日本公学校高等科学历,相当于现今国中二年级程度,没有正式学过中文,却能以流利的文笔,以中文写出高达8万多字的回忆录,令他非常讶异。
他说,当年父亲将满满几本笔记簿摊在他面前时,他只能以“目瞪口呆”来形容,而且第一本笔记簿扉页,还有父亲手绘的地图,清楚标出经历过的南洋岛屿、路线。
郭大同表示,他父亲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战后孑然一身回到台湾,甚至辛苦存了2年多的军饷,也全被负责接管的英军没收,8万多字的回忆录,全靠记忆写成。
郭大同说,他仔细阅读父亲的回忆录,发现当年南洋风光、事件、人物历历在目,成书之后,他曾跟学校同事说,这是他76岁老爸写的,但几乎没人相信。
他说,父亲没有受过中文教育,却能以中文流利写出文章,这是他们兄弟姊妹心中最大的谜团,他们只知道父亲的日文很“溜”,却从未听说父亲会写中文。
由于郭天禄生前从不提起他是如何学会中文,且在回忆录序文也提到,“写中文是很不如意且拙劣,要充分描述表达出来,真是有力不从心之憾…”,因此郭大同认为父亲的中文是自学而来。
郭大同表示,父亲虽然是个农夫,但农暇时,经常手不释卷,尤其看报纸时,对国际形势非常关心,阅读父亲的回忆录,也可以一窥东南亚诸国二战后的演变。
在儿子的鼓励下,郭天禄在77岁那年,再度提笔,以日文写成“峇里岛游记”一书,内容与“南洋军旅回忆录”相似,但略有不同。
郭大同说,父亲的回忆录原本要以“峇里岛游记”为书名,但他认为这会让读者误以为是一般的旅游书,经父子商议,最后以“和平战火”为书名,副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老农夫的南洋军旅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