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作家成美国人 浙江高考题被指张冠李戴

【新唐人2013年6月8日讯】(新唐人记者梁东综合报导)2013年高考6月7日已拉开序幕,当天上午语文考试一结束,网上就开始热传全国各省的作文题目。结果,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被网友发现存在错误,闹了一个大乌龙。

浙江高考作文题被指把作家张冠李戴

6月7日上午,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各个省的作文题目开始在网上热传。一直以“文艺范儿”被众多网友称赞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今年又惊艳了一把,只是这一次,网友的议论却是由于题目中的张冠李戴。

读过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蝇王》一书的读者或对书中一句话感触颇深:“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

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引用了上述这句话。但细心的网友发现,作文题目中将“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造成乌龙。对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表示,目前高考还未结束,考卷内容仍是保密,对此暂不回应。

在浙大工作的张林(化名)拍下了今年浙江省的考卷内容发布在微博上。作文要求考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写自己的所思所感:“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该错误被指出后,当天下午,浙江工商大学官方微博作出说明,最后一句应为“英国作家菲尔丁”。

随后,有记者向浙江省教育厅求证,但答复称,目前高考试卷还处于保密阶段,需等到考试结束后才能对此进行说明。具体情况还需要咨询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宣处处长鲍夏超对媒体表示,考卷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待考证。由于试卷要等到9号下午考试全部结束后才会公开,因此暂不对“作文题目是否出错”进行回应。

题目让网友联想电影《致青春》

从2005年的《一叶、一枝、一世界》、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2012年的《站在路边鼓掌的人》,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走的是文艺路线。而今年的作文题目,被很多网友联想到近期热播的电影《致青春》,称该题目是“三句话看青春”。

网友“Senso”的一句“只想说我大浙江的出题语文老师,真的是一辈子的明媚忧伤……”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也有网友表示“不公”:“浙江高考作文继续文艺范,不知看了《致青春》的考生是否有优势?”

而《甄嬛传》的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的流潋紫,在看了高考作文题后则忍不住点评:“三句话看不尽青春也写不完青春,而且青春又哪里是800字的作文能够概述的!”

背后寓意:童心的美好

事实上,据调查,该作文题目内容来自2012年《读者》第15期刘再复作品《童心百说》,作者强调的是“童心”,而非“青春”。

目前身在美国已是古稀之年的刘再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平时的状态很纯净很简单,没有手机,也不会打印,所以他将手写好的回复邮件委托在国内的表弟发给我们。

他认为,人类童年的缩短,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现象,而是普世现象。但在中国则尤其严重。

刘再复指出,上世纪末和这世纪初儿童的生活生命状态和他自己的童年时期完全不同。家长过早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灌输竞争意识,他们也过早地进入电脑世界和其他机器世界。而电脑和机器愈来愈复杂,孩子们的头脑也随之过早地复杂。于是,孩子们入学前,几乎成了电脑的附件。进入小学之后,为了积累优异成绩,为了准备考上好中学、好大学更是承受无穷尽的精神压力。这种状态,使孩子们过早地失乐园,即童年时代过早地消逝。

家长的焦虑和给孩子的压力透露出的信息仍然是“生存竞争”的信息。人类童年的缩短,其原因首先是世界从意识形态时代进入经济时代(即全球化时代)之后,生存竞争空前激烈,从国家到个人,皆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这种势态与心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人为地拔高孩子,让他们从童年时期就充满竞争意识,进入竞争状态,家长和老师为了“光辉前途”的动机,便拚命给孩子加油、加码、加重负担。使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超负荷“运转”。

刘再复一再强调,对孩子们的教育,第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育全面的优秀人性)﹔第二目的才是传授生存技能(职业技能)。

刘再复的大女儿刘剑梅,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她也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的教育观念。

在她和妹妹小的时候,父亲非常注意保护她们美好的天性。父亲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视品格的教育,常常通过一些故事告诉她们一些最起码的做人道理。他平时也很喜欢跟孩子对话和交流,通过父女之间平等的对话来引导她们。他虽然很重视女儿的学习,但更重视她们是否能够保持一颗童心和质朴之心,不被外界所污染。他的教育理念是,学好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保持生命的质量和培养完美的人格更加重要。对于他来说,后者才是教育的第一要素。

孩提的童真正在被实用主义污染

去年11月,诗人蓝蓝(真名胡兰兰)写了《致教育部的一封公开信》,矛头直指应试教育。

起因是在2002年,蓝蓝一位朋友的唯一儿子——正在读初二的14岁男孩,因为假期作业没写完,害怕被老师批评或叫家长到学校,不敢去上学,在家中洗手间里上吊自杀身亡。

那是蓝蓝第一次亲眼目睹,“可怕的作业毁灭了一个少年的生命。”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教育。

蓝蓝认为,人类最宝贵的是理想主义,是单纯与天真,是孩提的童真。可是,孩提的童真,正在被实用主义污染。现代社会,在大幅度地丧失童真的心灵。

蓝蓝最不能忍受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认为,输、赢,是实用主义和成年人的的衡量标准。可是却蛮横地侵入童真世界,幼儿园没几岁的孩子就开始竞争,这把他们最宝贵的天性给毁掉了。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