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日本直木赏 专访台籍作家东山彰良

【新唐人2015年10月13日讯】今年刚拿下日本直木赏大奖的作家东山彰良,日前首度在得奖后回到出生地台湾,并举行签书会。台湾出生,日本长大的他,在日本以本名王震绪生活,是台湾旅日学者王孝廉的儿子。这次的得奖作品《流》,是以父亲的诗句作为开头,再上溯到家族的传奇故事。中文版翻译预计明年才会面市。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最鲜艳的记忆还停留在那个时代,所以我回头看台湾的时候,我回想起来就是那个时代。”

描绘1975年解严前的台北氛围,日本文坛新星王震绪,以青春推理小说《流》,一举夺得直木赏,得奖后首度回台办签书会,也接受专访畅谈文学创作。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因为我5岁的时候就离开台湾,我的印象中的台湾就是1975年,那个前后的,我记忆里面最深刻的就是那一段时间,我为了描述那段时间,要回头看那时期的台湾,是在国共内战的影响下,所以我就是为了描述台北的空气,所以把战争的事情也写进去,只是这样子。”

来自台湾外省家庭,9岁移居日本福冈,王震绪用日文写出记忆中老台北的空气感,带读者回到还没拆的西门中华商场,从一个17岁少年的流离青春,上溯老兵家族生命史,书写台湾彼时的内战遗绪。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那时候我们在台北生活,有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很自然的,可是到了日本,回头看,其实不是那么自然,比如说我们看电影之前要唱国歌,那我到日本,我以为日本人也会唱国歌,可是他们不会,这个明显的是,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台湾才会说就是要,给国民知道现在台湾跟中国的状况。”

父亲的流离,祖父经历的国共内战,成就王震绪解读中日战争的独特视角,辗转台日之间,他以祖籍山东、台湾彰化为笔名,将写作视为生命浮木。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我从小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不是什么坏事,我想得满开的。在日本我是用本名生活,他们一看我的名字就知道,我不是日本人,那回到台湾的时候也是就是说,有点不一样吧,可是其实大家相处好了,作了朋友好像,就没什么关系了。”

珍视家族三代来时路,少了国家民族的意识,反让他看见动荡时代的个人。至今仍拿中华民国护照,王震绪没入日本籍,对他来说,台日都是故乡。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我其实对国家的,我不晓得用国语怎么说,归属感,可能比较淡,可是因为就是,我是在台湾出生日本长大,两边对我来说都像是,自己的国家一样。我喜欢的人,几乎都在这里(台湾),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所以这种地方可能是,我应该珍惜的地方吧。”

笑言想吃烧饼油条,凝结在1975的记忆,从味觉得到情感的延续,除了亲近的家人朋友,现在也多了大批台湾书迷,等着东山彰良,一脉相承的家族传奇。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绪(笔名东山彰良):“因为父亲,没有他的故事的话,这本小说就不会有,有一天我大概还会把我原来构想的,就是祖父的小说,写出来。”

新唐人亚太电视高健伦、张芝瑄台湾台北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