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五十年前一个中国有钱人的出国梦

最近看新闻,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正在以每年4500亿美元的速度将财富转移出中国,大部分进入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房地产领域。据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的数据,中国买家已经成为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上最大的外资来源。

这样的新闻这几年并不少见,而富人们离开中国的主要原因,一是担心环境污染问题,一是期望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财富并不安稳,对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动荡等的担忧,让他们选择了投资国外避险。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中国富人只要通过合法方式,就可以实现移民梦,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业已打开国门的中国当局已无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国人用脚投票。但假如时光倒流五十年,倒流三十年,中国富人如何才能迈出国门呢?

金庸先生在给香港《明报》写时评时,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令笔者印象深刻。1963年1月,伦敦《泰晤士报星期刊》登载了其驻北京特派记者马逊斯撰写的一篇长篇通讯,题目是“中国仍旧允许中产阶级存在,但在毛泽东的‘乐土’上,欢笑消失了”。其中一部分讲述了作者二战期间在上海相识的一个老朋友,时隔20年后,在北京专卖外文书的书店中偶遇。

在马逊斯的笔下,虽然这个朋友穿的不太像样,“穿着一套破烂肮脏的棉袄,戴一顶污秽的布帽”,但却红光满面,似乎过得很不错。而且,他居然还请马逊斯去北京一家最豪华的餐馆吃饭。他们吃了鱼翅和北京烤鸭,但因为他的粮食配给量早用完了,所以席上没有米饭馒头。

这位中国朋友告诉马逊斯,他本来在天津开着一家工厂,后来政府接管,但付给他定息。他在北京的房子也可以保留。但因为他没有薪水,也就没有工作证,所以也就不能买皮鞋和呢绒以及所有消费品。因此,他唯一可以用钱的地方就是吃,但在家里是不行的,因为每个月只配给三两猪肉,但在北京餐馆,除了米面外,其它是不需要配给证的。

这大概就是马逊斯看到他这位中国朋友衣着很寒酸,但却红光满面的原因。当马逊斯问这位朋友为何不工作时,他说他希望总有一天能得到批准出国,如果他表现的在什么地方对政府有用,那是永远别想得到批准了。也是为了这个理由,他和妻子下决心不生孩子,因为当局绝不愿意放下一代的年轻人出国。

马逊斯所描写的故事有多真实,他与这位朋友是否真的是偶遇,他的朋友是否讲的是真话,笔者并不敢轻易下断言。或许,在中共的历次运动中,这个中国有钱人是条“漏网之鱼”,而他为了出国梦,宁可不工作,不生孩子,倒真是让人钦佩之余慨叹。只是即便如此,他的出国梦也未必能实现。

笔者不禁想起了辗转听来的另一个故事。文革刚刚结束,一对夫妇中的妻子家人在香港过世,希望妻子去探视,但身为大学老师的丈夫彼时仍是右派在身。最后申请到了邓小平那里,才获得了特别的批准。

马逊斯的中国朋友是否实现了出国梦,金庸先生没有提及,笔者也并不知道,而笔者更担心的是,他是否躲过了文革狂飙?如果今天还活着,应该也有90多岁了吧。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