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09日讯】(旁白: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以孙刘五万联军对决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战斗中,一场在隆冬时刮起的东南风烧掉了曹操的战船。这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决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改写了历史的进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结果。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个特例吗?)
像这样一场大风改变一个战争进程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屡有发生的。在很多史书中,如果你要仔细去看,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再讲一个例子,事情发生在汉二年,就是当时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的时候。这一场战争发生在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彭城原来是项羽的都城,项羽后来他打别人去了,那么刘邦呢,他就带着各国的联军,各个诸侯的联军打到彭城。
当时刘邦的军队一共有五十六万,而项羽只有三万人。项羽听说彭城被袭,立刻回兵跟诸侯的联军作战。项羽打仗是非常厉害的,一直到他自刎乌江之前,一场败战都没有打过。只要项羽出兵,他肯定打胜的。他虽然屡战屡胜,但是他的军队是越打越弱,因为他太迷信暴力,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项羽第一次跟刘邦作战,尽管他有三万人,刘邦有五十六万人,但是项羽第一仗就打死了刘邦十几万人。第二次战争又打死了刘邦十几万人。后来项羽就近逼到彭城跟刘邦决战。刘邦的军队眼看就要打光了,支援不住了。以项羽这样的勇敢,抓刘邦简直是探囊取物一样。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按照《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砂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就是当时突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吹得天昏地暗,白天像黑夜一样,同时这个风是对着项羽的军队吹。这风太大了嘛,项羽的军队睁不开眼睛。于是汉王最后只带了几十个人跑掉了。如果当时项羽把刘邦抓住,中国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景象。刘邦跑掉了,后来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江山。
第三个关于大风的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之为“鄱阳湖大战”。它是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元朝啊,是蒙古人统治天下。在元朝末年很多农民造反,这些造反的农民都是汉人。他们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就是蒙古人的江山已经是不行了。这一群造反的人,谁能够最后从他们之中胜出,谁就是未来的皇帝。所以你会看到,这些造反的军队,他们经常不是和元朝打,他们是互相打。当时有很多很多的农民造反队伍,那是一个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候。所以像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刘福通、韩山童、朱元璋等等,当时有很多很多的农民造反队伍。那么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当时占据了湖北、湖南和江西这三个省。朱元璋当时的治所在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张士诚的治所在苏州。这是三支最大的农民起义队伍。在元朝至正二十年,就是公元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朱元璋的军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他在这场战争中使了一些诡计,把陈友谅给打败了。
在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发生了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地点是在鄱阳湖。在鄱阳湖大战之前,陈友谅有一个守将叫作胡廷瑞镇守洪都,洪都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但是胡廷瑞被朱元璋策反。所以陈友谅就很生气,等于是自己老家被人端了,所以陈友谅当时带着六十万大军去进攻洪都。朱元璋派他的亲侄子朱文正去守城。双方在洪都打了三个月。三个月一座孤城啊,六十万大军去进攻,陈友谅都没有打下来。当然洪都也岌岌可危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带着倾国大兵,也不过就是十几万人去救援南昌。
陈友谅听说老仇人来了,非常生气,他把整个军队全部集结起来,放弃了对洪都的进攻,他就要跟朱元璋决战。陈友谅的军队从南昌顺着鄱阳湖往北走,朱元璋的军队顺着鄱阳湖往南走,双方的军队就遇到一块了。陈友谅的船非常非常大,朱元璋当时看见陈友谅的船的时候,就感到很恐惧。在《明史》的第一卷说,“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他的那个大船十几丈高,看起来像山一样。朱元璋的船很小,不用打仗陈友谅就用船撞,都能把朱元璋的船全都撞沉了。
这场战争是决定朱元璋跟陈友谅两个人前途命运的战争,胜利的人得到天下,失败的人将一无所有。因为他们俩都把全部的本钱拿过来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朱元璋十几万大军,而且朱元璋的武器是相当成问题的。双方在头三天打仗的时候,朱元璋都没有占到便宜。而且在第一天,朱元璋就差点被陈友谅的一个骁将叫张定边杀死。打到第三天,朱元璋的损失非常大,当然陈友谅也是死了不少人了,但问题是朱元璋没本钱,伤人一万自损八千。对方是六十万,你只有十几万,等到这边军队哪怕都打光了,你也不能够把对方的军队全部都消灭。到第四天,朱元璋已经快坚持不住了,他手下有一个将军叫郭兴,就跟朱元璋说:双方这个实力对比太悬殊,唯一的我们的胜利的可能性,就是用火烧掉陈友谅的船。
朱元璋说这个主意好。马上就准备了一些小船,里边放上油、放上芦苇。但是,他碰到了和周瑜同样的问题——没风。如果风不往陈友谅那个方向吹,那么只能硬拼。当时打得非常惨烈。他打陈友谅的船,就跟爬城墙一样,叫做仰攻啊,“仰攻不利”,《明史》上记载说,“诸将有怖色”,大家都很害怕。朱元璋亲自拿着宝剑,站在船头督战,亲手杀了很多人。当然朱元璋杀的都是自己人。他让他的将军往前冲,凡是退缩不前的将军,朱元璋就杀掉,杀了十几个人。这个时候如果再不起风,朱元璋就完蛋了。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按照《明史》的记载,是晡时。晡时就是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突然间起风了,而且这个风,是朝陈友谅的那个军队方向吹。朱元璋一看,这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好时机,乘风纵火。陈友谅当时犯了一个,跟曹操一模一样的错误。他肯定是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他把他的船也用铁锁连起来。所以这一把火呀,陈友谅就被打死了十几万人。朱元璋取得了几乎决定性的胜利。
虽然陈友谅损失了十几万军队,但是他还有本钱。当天晚上,陈友谅说: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朱元璋。他说我注意到一个问题,所有朱元璋的船呢,只有朱元璋所在的那个旗舰,桅杆是白色的。因为他要有一个指挥的地方嘛,大家要知道那是旗舰,所以有一个跟其它别的船不同的标记。陈友谅说那个白桅杆的船是朱元璋坐的船,我们明天如果不能够消灭朱元璋的军队,我们就把朱元璋消灭,所以我们明天集中所有的兵力,去进攻那个桅杆是白色的船。他这边都已经布置好了。
朱元璋当天晚上也在开会,朱元璋说我跟你们说一件事啊,今天晚上必须得做到的。什么事儿呢?把我们所有船的桅杆,全都刷成白的。所以第二天打仗的时候,陈友谅一看朱元璋的桅杆全是白的,就已经傻掉了。他的整个心理防线就崩溃了。第二次决战陈友谅又失败了。双方大概经过了一个月的相持,陈友谅那边粮也没了。陈友谅这个人很暴虐,他手下的将军又纷纷的叛逃,最后陈友谅已经不可能再跟朱元璋交战了,最后就决定突围。我们知道鄱阳湖,它是像一个口袋一样,南边宽北边窄。那么朱元璋用他的船把整个湖口全都给封住了。所以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他就撞到了朱元璋的防线。在战斗中,一支流矢射中了陈友谅,从眼睛穿进去,从脑子里边穿出来。一代枭雄就这样毙命了。谁射的呢?不知道,《明史》上没有记载。
这场大战彻底打垮了陈友谅这个军事集团,也为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奠定了基础。当时如果那个大风,再晚起一个时辰,朱元璋就可能支持不住了。
朱元璋是在1368年的时候称帝的,建立明朝,年号叫做洪武。
讲到这,我顺便讲一下过去皇帝的叫法。因为在读史书的时候,这个皇帝的称谓经常比较复杂。过去皇帝有三种称呼——庙号、谥号、年号。这是一个什么关系?很多的皇帝在驾崩以后,要把他的牌位放到宗庙里边去。在宗庙里边要给他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庙号。庙号一般都是什么什么祖,什么什么宗。一般来讲,叫做建功曰祖、建德曰宗,就是你立了很大的功劳,为这个国家立了很大功劳,就叫什么什么祖,像太祖就指的是给这个国家开国的。那么建德呢,就是宗。那么凡是我们听到什么什么祖、什么什么宗,这个就属于庙号,是在宗庙里边的称呼。
那么还有一种称呼,叫做谥号。谥号指的是皇帝死了之后,要对皇帝的一生行为,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的结果就是谥号。比如说汉武帝,这个“武”字就是谥号,因为他开疆拓土,大大的拓展了大汉王朝的疆土,所以叫武帝。那么汉武帝的全称实际上应该是叫“世宗孝武皇帝”。世宗是他的庙号,孝武是他的谥号。中国唐朝以前称呼皇帝的时候,一般都是称呼谥号的。凡是你们听什么什么帝,这就指的是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隋炀帝、汉宣帝,这全都是谥号。你要听到什么祖什么宗,这就属于庙号。
到唐朝的时候称呼皇帝,一般来说就开始称呼他的庙号,比如说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等,什么祖什么宗这就属于庙号。
到了明清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变化,中国从汉代汉武帝的时候开始留下一个传统,就是每一个皇帝在登基的时候,他要改元。他要建一个年号。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建的,叫建元。有的皇帝有很多的年号,像汉武帝就有很多。像唐玄宗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开元,一个是天宝,都有不同的年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算,他做了多少年皇帝。
明朝之前,皇帝有可能有很多年号,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加上清朝,基本上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他一旦登基、改元之后,他的年号就不改了,所以说呢在明清之后称呼皇帝经常用年号来称呼,比如我们说康熙皇帝,康熙是他的年号,叫康熙元年康熙二年,一直到康熙多少年。那么明清的时候呢,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的。(待续)#
(《笑谈风云》是新唐人制作的视频版中国通史,目前已出版《东周列国》、《秦皇汉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两宋繁华》将于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点播节目视频和音频,请访问《笑谈风云》官方网站 https://xtfy.ntdtv.com )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