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31)伏羲出自华胥国

作者:刘如

第三十一课:伏羲出自华胥国

【原文】

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字词义解释】

(1)贸易:商品交易买卖。
(2)耒(lěi)耜(si) :中国上古时的翻土农具。
(3)炎帝:即神农氏。
(4)琴:古称琴、瑶琴、玉琴,现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
(5)瑟:中国古代弹弦乐器,形状像古琴,原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每弦下有一柱。常与古琴合奏。

【译文参考】

神农氏时开始振兴贸易,发明翻土的农具;伏羲氏发明了琴和瑟等乐器,建立男女婚嫁的礼仪。

【读书笔谈】

这一课的知识,是告诉孩子们商业,农业,礼乐和人伦教化的起源。神农氏炎帝和伏羲氏是这些文明的始祖,远在这一期五千年的文明之前。

根据《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正述》的论述,在五千年有系统史料记载之前,也就是在黄帝之前,存在着一个漫长的三皇时期,这段时期大多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这些帝皇都神通大显,具有圣德,以半神半人的形像教化人间,制礼乐正人心,定婚嫁懂人伦,带领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开化,一步步走进了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才进入开启这一轮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黄帝时代。

关于三皇,有众多说法,我们这一课提到的炎帝与伏羲,都曾出现在三皇的名单中,因此,我们就把炎帝和伏羲叫做三皇时期的帝王。

伏羲来自神秘的华胥国

其实伏羲远在炎帝之前,这里提到的就是他首先制定了最早的礼乐与婚嫁人伦的制度。使得人类懂得与兽类的区别。从此,人们有固定的家庭人伦,告别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的群婚状态,父子之情,夫妇之道,长幼有序等这些人伦理念,道德教化得到了最初的奠定。

据远古传说,三皇时期有一个地方叫华胥国,华胥国是半人半神的国度,非常神秘,那里有一个大泽叫雷泽。一天,有巨人的足迹出现在雷泽中,华胥国有女子称华胥氏的,出于好奇以脚踩在巨人足迹上,从而有感而孕,生下了伏羲氏。

《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白天梦游,到了华胥国。华胥国非常遥远而神秘,非人力所能到达,只能神游。其国没有管理者,一切与自然相合一,百姓没有私欲,没有爱恨,也没有痛苦,既不恋生也不畏死,可凌空飞行,具有神力,自然万物都无法伤害他们,是一个奇妙的极乐国土。黄帝醒来,悟得治国之道,经过二十八年,将国家治理得同华胥氏国一样。

这些记载表明,伏羲制定的琴瑟古乐器和礼乐,婚嫁制度,来自半神的华胥国度,原本属于神的世界的东西,后来再次让黄帝于梦中见到,通过黄帝来正式开启这一期的五千文明。黄帝治国就等于修道,梦中点化,在治国中不断提升德的境界,为此天下大治,他也就得道圆满,升天成神。

这些远古的传说,一再提醒人,人类的文明,来自神的系统安排,通过降生于人世的圣王传给了人类。

据说伏羲之后,继承他的是女娲氏,但她不是造人的女娲神。而是继承伏羲帝位的女皇,她就是为男女婚姻牵线搭桥,成为中华历史第一媒人,被后世奉为“媒神”的先祖。她完善了伏羲氏所建立的媒妁嫁娶制度,更细致地规范了人伦道德。

炎帝修道 乘鹤登天

神农五行属火,以火德为王,是太阳神降生,所以称为炎帝,他给人类带来无限生机。五谷耕种,茶道医药等等仰赖太阳的,让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荣的根基和文明,得以奠定。他定于正午进行贸易,也是出于火德的德性。

据说神农氏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登,称为任姒,女登游华阳的常羊山时,见到神龙的龙头,感而怀孕,生下神农氏。

神农氏也生来就具备神通,但他与伏羲不同,需要修道才得以飞天成神,《庄子》中记载着一则神农氏向老龙吉学道的故事。表明他是修道之人。后在神农架乘上仙鹤白日飞升,修道圆满。也就是说,他与后来留下《黄帝内经》的黄帝一样,负责给后世留下修道成神的修炼文化。只不过黄帝是乘龙飞天。神农架位于湖北省的原始森林,是当年神农采药救人的地方。因神农氏采药时,“架木为梯,以助攀援”,得名“神农架”。传说神农氏带领贴身大臣在此采药时,突然天降仙鹤,他们便乘上仙鹤,升天而去。至今古迹还在。随州市北的烈山,还留有神农洞、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神农洞中的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过的器物。

神农氏以德施政,国家并无法令,却天下归心,自觉归附顺从。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时期,诸侯夙沙氏起兵反叛。炎帝认为此事归罪于自己德性不够,便主动退位以修德。夙沙的百姓听说后,因惭愧而倒戈,反攻夙沙氏,归顺炎帝。可见其德性早已深入人心,后世一般帝王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威望,臣民的教化自然也跟不上,遇到问题无法原样照搬来处理政事,但是,先祖的圣德会永远成为炎黄子孙为政以德的依据和典范。

【说故事时间】

南方之帝--炎帝神农氏

炎帝,相传与黄帝是同胞兄弟,管理阳光炽热的南方大地,是太阳神,也是农业、医药之神。传说他的形状是牛头人身,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提倡日中为市,成立市场,以物易物。

人类逐渐繁衍,游牧、狩猎所获得的粮食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炎帝四处寻找繁殖食粮的方法。据说,有一天从天上降下谷米(一说丹雀衔来九穗禾),他便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种在开垦过的黄土上,引水灌溉,使得五谷顺利成长,百姓获得充足的食物。为使耕种更方便顺利,神农氏“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易.系辞》)发明了翻土的耒耜、锄头等农具,提升耕种的效率,奠定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自此人们结束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他为“神农”,即“农业之神”。

人们在生活安定、粮食不再匮乏之后,自然就有交易的需要,于是炎帝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系辞》)教人们成立“市场”,选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易。炎帝既是太阳神,自然选定一天当中太阳最炽热的正午,要大家把货物聚集在市场上,以物易物,时间一过就散市。

相传古人有病却不知如何医治,炎帝遍尝百草,找出药草的寒热温和特性,以及相互配合的禁忌,写成医书,教导人们如何分辨药草,并用药草来医病。传说他为了尝药,曾经在一天之中吃到七十种毒药草,但都被他化解了。另有一种传说是,神农有一条神奇的鞭子,名叫“赭鞭”,只要用赭鞭鞭打各类花草, 就能知道药草有没有毒,甚至连植物的寒、热等性质都会显露出来。所以炎帝留下《神农本草经》,也被尊为医药之神,中药之祖。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