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少年天子不动声色 智除鳌拜

圣祖仁皇——康熙帝传记系列之四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因为圈地事件杀害三大臣的鳌拜,变本加厉,欲置同为辅臣的苏克萨哈于死地。康熙帝知晓其中的冤情,力保苏克萨哈一命。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鳌拜不顾君臣之礼,竟然攘臂咆哮,再次和康熙帝发生了激烈的争辩。面对残暴的权臣,少年康熙帝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坚定地否决鳌拜对苏克萨哈的处置。

这是一场幼主和强臣的正面交锋。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天,虽然康熙帝毫不让步,但是鳌拜凭借多年经营的势力集团,仅仅把苏克萨哈改为绞刑,仍然是身死族灭的结局。鳌拜辅政六年,两度发生残忍的流血事件,康熙帝终于决定亲自出手,整肃朝纲。于是,就有了后来“康熙除鳌拜”,这一幕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

仁心御下

康熙帝于康熙六年七月乙酉日亲政,开始在乾清门御门听政。不久,辅臣鳌拜就擅权将苏克萨哈灭门。康熙帝隐忍不动,加封他一等公。

(出处: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始御乾清门听政。⋯⋯己未,辅臣鳌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姓。癸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清史稿》)

二十岁前后的康熙皇帝,清佚名 青年康熙帝朝服像 局部。(公有领域)

除掉苏克萨哈后,朝中只剩下懦弱的遏必隆和鳌拜地位相当了。鳌拜再无后顾之忧,言行日渐嚣张。上朝议政时,无论在座次还是排名,他都公然排在遏必隆之前,俨然成了第一辅臣。一般大臣在天子面前,都满怀敬畏之心。鳌拜则不然,稍不顺意,动辄高声喝斥官员;他还经常抗旨不遵,欺君犯上,每次都要让皇帝屈从于他的意愿。

同时,他在官员的任用上更加肆意妄为,“所喜者荐举,所恶者陷害”,在议政官员和各处重要部门,都安插依附自己的奸党,形成严密的关系网,大有“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的态势。鳌拜甚至直接越过皇帝,在家设了一个“小朝廷”,把官员们叫到自己家里,商讨政务。

康熙帝是怎么做的呢?自从那场争辩后,他就收敛锋芒,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在苏克萨哈被杀的一个月后,康熙帝就赐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原来的二等公由儿子继承。次年(1668年)八月,又赐鳌拜太师之尊。鳌拜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荣宠更盛。

这倒不是康熙帝怕了鳌拜,而是从仁爱慈悲之心出发,尊敬他是对国家有功的三朝元老。康熙帝同时希望,鳌拜能对自己的言行主动反省、改过,做到“感恩贿罪,克保功名”。[1]

除了恩赏,康熙帝也经常旁敲侧击,提醒鳌拜谨言慎行,早日醒悟。比如康熙帝在参加一次议政中,听到有官员询问大学士李霨,恩诏误赦囚犯,这个事该怎么处理。李霨认为,将错就错好了,不用管它。康熙帝就批评他:“赦免罪犯出差错,或许可以姑息,但是杀错人也能听之任之吗?”言外之意,康熙帝不会对鳌拜冤杀大臣的事情坐视不理。李霨也听出了康熙帝的深意,高兴地称赞:“皇上的话,足以垂训万世!”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有位官员查知,鳌拜拦截皇帝朱批并已经发抄的奏本,准备改批。他立刻向康熙帝奏报:“大凡奏章,已经批红、发抄的,不能更改。”鳌拜听说后气得要治官员的罪。康熙帝却嘉奖了那位官员,并因此告诫辅臣:“今后要更加谨慎。”

还有一次,康熙帝同辅臣一起听奏本,鳌拜在一旁闲谈,对政事并不留心。康熙帝立刻责备他:“这有关乎人命的案件,尤其不能不谨慎。你们不把杀人当回事,朕一定要谨慎考察。”[2]

《清史稿》中,康熙帝亲政之前那几年,国家多次出现日食、彗星犯其它星宿、金星昼见、地震、怪雨等记载。当国家出现政事失误、奸臣当道、百姓流离等现象时,上天会用异常天象或者其它灾异形式,昭示世人特别是君主。康熙帝也为此多次下诏减轻刑狱、要求官员自省过失。可是,鳌拜一干人等并不悔悟。

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内秘书院侍读学士熊赐履特别上奏康熙帝:“近年来灾异流行,既是上天谴告,也是人事导致。”并指出“天下治乱系宰相”“朝政积习未祛,国计隐忧可虑”。而他所影射的,正是鳌拜及其党羽祸乱朝政之事。[3]那么,康熙帝是如何回应的呢?

不动声色

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就把巨恶鳌拜铲除了,实在是很难做到的啊。——昭梿

(出处: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啸亭杂录》)

满洲人尚武,康熙帝从小就在读书之余,苦练骑射。图为清 郎世宁绘《康熙狩猎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心怀仁爱,才能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判断。而康熙帝也引用这句话教导臣下,认为“圣人法内有仁”[4]。仁也是刚柔相济的,一位圣明的仁君,既有仁义无疆的大爱,也有惩恶扬善的威严。这在康熙帝身上也有充分的展现。

那么康熙帝对待鳌拜,也体现出了这种大仁大义。在真正除鳌拜之前,康熙帝恩赏与告诫并重,一再给机会让他改过自新。遗憾的是,鳌拜权欲熏心,误以为皇帝年少可欺,一味把持朝政。于是康熙帝不再容忍,决定出手擒拿鳌拜。

这对君臣,一个是手握兵权、势力盘根错节的元老辅臣,一个是亲政不足两年的少年皇帝,这样看来,要撼动鳌拜的根基实在是太难了。但是睿智的康熙帝心中,已经酝酿出铲除鳌拜的完美计划。在真正行动之前,康熙帝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和其周旋。

因而,熊赐履委婉批评鳌拜擅权,希望康熙帝亲政时,康熙帝认为当时时机还不成熟,便假意安抚鳌拜,叱责熊赐履“妄行冒奏”。实际上,擒鳌拜的准备工作正悄然进行。

不知从哪一天起,鳌拜入朝奏事,总能听到宫里响起阵阵打斗声,一打听,原来是康熙帝最近挑选了一批年龄相仿的小侍卫,天天陪着练习武艺呢。鳌拜也经常亲眼看到,康熙帝和侍卫们切磋满族的摔跤技艺——“布库戏”。看上去,康熙帝对摔跤有着浓厚的兴趣,心思早已不在政务上。

鳌拜心中窃喜,认为皇帝到底是少年心性,而且胸无大志,一心只想着玩乐,那么自己更可以毫无顾忌地操纵大权了。但他如何能猜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向自己罩下。

满清是马背上打来的天下,满洲人尚武,即使是贵族子弟也有习武的风气。比如康熙帝从小就在读书之余,苦练骑射。现在康熙帝就利用这一特点,在侍卫中挑选一百多位亲信在身边,实际上他们是擒鳌拜的主力军。他们每天的任务是陪康熙帝练习摔跤,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武艺,一方面制造假象,痳痹鳌拜。

康熙帝还有一位得力助手,这人就是索尼的儿子、皇后的叔叔索额图。他刚进宫时,做的是三等侍卫,凭借自身的才干提升为一等侍卫、吏部侍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索额图自请解任,恢复侍卫之职。而就在当月发生了擒鳌拜的大事,笔记小说中也提到,举事前几日,康熙帝以下棋的名义召见他[5],可以猜测索额图也是擒鳌拜的重要参与者。

正式行动之前,康熙帝又将鳌拜的党羽派往外地,最大化削弱除鳌拜事件可能在朝廷引发的动荡。到了五月十六日,万事俱备。康熙帝召集侍卫们,问道:“你们都是我的肱股亲信,到底是怕我呢,还是怕鳌拜?”众人情绪激昂,异口同声:“只怕皇上!”于是,康熙帝历数鳌拜种种罪过,下令就在今天捉拿鳌拜![6]

神明天纵

如果康熙帝派朝廷官员直接捉拿鳌拜,那不免引发事端。但是康熙帝神明天纵,用特别的方法除掉鳌拜,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实在不是常人所能预料到的。——姚元之

(出处:使当日令外廷拿问,恐不免激生事端。如此除之,行所无事。神明天纵,固非凡人所能测也。——《竹叶亭杂记》)

笔记小说记载,康熙帝在议政的南书房内,妙计制服鳌拜。图为《康熙帝便装写字像》。(公有领域)

这一天,康熙帝像往常一样召见鳌拜。鳌拜也如往常一样,趾高气扬地入朝上奏。不料,康熙帝突然一声令下,侍卫们纷纷围上来奇袭鳌拜,毫无防备的鳌拜纵使有一身本领,也招架不住上百名年轻勇士的进攻,很快就被制服。随后,康熙帝下令逮捕其党羽,鳌拜多年处心积虑经营的所有人脉、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擒鳌拜的过程,在《南亭笔记》中有更详细、精彩的描述。康熙帝先把议政的南书房布置一番:把鳌拜坐的椅子折断一条腿,让一个侍卫在后面扶着,伪装成一把好椅子;准备了一个烧得滚烫的茶杯;各个角落埋伏了武艺高强的侍卫。

等鳌拜进来后,康熙帝就让他坐在折断腿的椅子上,用那只茶杯赐茶。鳌拜接过茶杯,烫得手一松,茶杯滚落在地上;背后的侍卫顺势一推,鳌拜立刻摔倒在地。康熙帝见时机成熟,喝道:“鳌拜大不敬!”侍卫一拥而上,近身格斗,不一会功夫就把鳌拜拿下。[7]

一言以蔽之,康熙帝制服鳌拜的计策主要是韬光养晦、暗渡陈仓。在筹备期间,他以柔克刚,令其放松警惕;等到部署完备,他找准时机,一击必中。整个过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着,发生得突然,结束得突然,在朝廷上也没有引发动荡。康熙帝的才智与果决,被后人大赞“神明天纵”。他带领他的勇士们,共同演绎了清朝历史上精彩绝伦、大快人心的一幕。

在抓捕鳌拜的当天,康熙帝就向议政大臣揭露鳌拜结党营私、犯上欺君、闭塞言路、弃毁国典等七大罪状,斥责他“上违君父重托,下则残害生民,种种恶迹,难以枚举”。[8]之后,议政王大臣康亲王奉旨审讯,列出鳌拜三十条大罪,判定了革职、立斩的重刑。而其他党羽也一一受到审判。

康熙帝对鳌拜案的处理,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一个是鳌拜最终的下场。根据当时传教士白晋的记载,鳌拜原本是要被处死的,但是他请求再见皇帝一面。康熙帝召见了他,鳌拜脱下上衣,露出以前为了救太宗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痕。加上太宗驾崩后,鳌拜为拥立皇子豪格,与觊觎皇位的多尔衮据理力争,甚至不顾性命以剑相逼,迫使其放弃争夺皇权的图谋。可以说,鳌拜对顺治帝的顺利继位也是有功劳的。

康熙帝综观鳌拜一生的是非功过,体恤他是三朝元老,决定将他改判为终生拘禁。最后,鳌拜也是在监狱中去世。

第二个是康熙帝对另一位辅臣遏必隆的惩处。按理说,遏必隆没有直接参与鳌拜的党羽中,但是他慑于其权势,大部分时候保持缄默甚至附和。他对鳌拜强行圈地、杀害大臣等擅权行为不加劝阻,有欺君误国之过失。

在大是大非面前,遏必隆想到的只是明哲保身,远离纷争,但正是因为他的姑息和纵容,助长了鳌拜的气焰和力量。因而鳌拜被扳倒后,遏必隆同样下狱问罪,以十二项罪名被定下死罪。最后,康熙帝也出于仁爱之心,赦免他的死罪,只是革除职务、保留爵位。

自古邪不胜正,善恶有报。英明神武的康熙帝前后仅用十天,就将鳌拜案审理完毕,一扫朝中阴霾。除鳌拜的行动,表现出了康熙帝的沉稳冷静和大智大勇的品质。至此,康熙朝初年最大的政治风波,终于画上句号,从辅政时期正式过渡到康熙帝亲政的新时期。

注释:

[1]《康熙朝实录》卷28:康熙八年五月庚申条。
[2] [4]:《康熙朝实录》卷254:康熙五十二年七月辛酉条。
[3]《康熙朝实录》卷26:康熙七年九月癸丑条。
[5]《啸亭杂录》卷1: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
[6]《啸亭杂录》卷1:数日后,伺鳌拜入见日,召诸羽林士卒入,因面问曰:“汝等皆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曰:“独畏皇上。”帝因谕鳌拜诸过恶,立命擒之。
[7] 《南亭笔记》卷1:诛鳌日,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8]《康熙朝实录》卷28:康熙八年五月戊申条。

点阅【圣祖仁皇——康熙大帝传记】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