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应验 王濬楼船下益州 助西晋一统天下

文/刘晓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20日讯】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令人荡气回肠的魏、蜀、吴三国,在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孙权等风流人物谢世后,天下大势逐步走向统一。公元263年,曹魏政权灭掉蜀汉。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天下。

东吴被灭前,民间就流传着一首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童谣中的“阿童”说的就是为西晋最终一统天下的大功臣王濬

及冠之后胸怀大志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他出生于世代显贵之家,史载,他们家世代都担任薪俸二千石的高官。优渥的家境,自然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他就机敏好学,博通典籍,又容貌俊美,但二十岁之前他不注意修养品行,放浪形骸,在乡里间的名声并不太好。

二十岁及冠后,王濬的志节有所改变,变得“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能表现他胸怀大志的有这样一件事:一次,王濬家建房子,他特意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根本没必要,但王濬却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在当时,只有做了高官之人,出行才有这样的排场。大家都笑话他,王濬却道:“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濬此后的人生证明,他还真是飞行在高空中的鸿鹄。

初入仕途 威震官场

王濬踏入仕途的起点在河东。当时他被州郡长官征辟为河东从事,相当于现在负责司法的检察官。此时的王濬是铁面无私,即便是和他家有关系的官员,他也照察不误,而且他眼光敏锐,很快就能发现官员的贪污问题之所在。这使得那些有问题的官员往往还未等王濬到达,就望风辞职而去。

当时的河东刺史徐邈有一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要自己选择夫婿而一直未嫁。一天,徐邈宴请手下的青年未婚才俊,暗中让女儿观看,女儿一眼看中了王濬,于是徐邈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不久后,名将羊祜来看望老友徐邈,作为徐邈女婿的王濬也参加了会面,羊祜认为王濬有奇才。其后,在羊祜受命镇守四川的时候,点名让王濬做自己的参军司马,负责整顿军纪,并以知己待他。

做太守政绩突出

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重用,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却认为王濬有大才,可堪重用。羊祜确实是非常了解王濬的。随后,王濬被转任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后又被提拔为巴郡太守。

当时的巴郡,是今天的重庆所在地,与东吴接壤,是西晋的战略要地。不过,因为常年的战争,巴郡土地荒芜,老百姓苦不堪言,大量逃亡。而且,为了逃避兵役,很多人家不愿意生男孩,生下来发现是男孩就偷偷扔掉,以至于一段时间,巴郡通往其它地方的要道上,也可以看到被抛弃的男婴。此外,巴郡周边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也常常骚扰巴郡百姓。

这正是王濬上任后所面对的乱局,但他并不畏惧,针对当地情况,他采取宽仁的政策,减轻徭役课税,并重新丈量土地,凡是被权贵者侵占的一律还给百姓。而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家里有男孩的,朝廷给予奖励,生男孩的家庭,国家还承担部分生活费用、减免赋税等。如此一来,被解救下来的婴儿有数千人。

另一方面,对于巴郡贪腐的官员,王濬依旧不手软。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秩序逐渐恢复,人口和耕地都大为增加,就连接壤的东吴也有百姓前来归附。史载,在他担任巴郡太守的最后一年,东吴归附的百姓超过三万,这对西晋一统天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因为政绩突出,272年,王濬转任广汉太守,这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广汉,即今天的四川遂宁。在任期间,他对百姓广施德政,人们非常尊重、仰赖他。

在王濬的治理下,当地秩序逐渐恢复,人口和耕地都大为增加。示意图,图为清 陈枚《耕织图册·一耘》。(公有领域)

梦兆做刺史

一天,王濬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屋梁上悬着三把刀,一会儿又增加了一把刀。他惊醒后心中十分厌恶,但主簿李毅却拜了两拜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州刺史吧!”

果然,不久后,益州牙门将张弘发动叛乱,杀死益州刺史皇甫晏,并进犯广汉。王濬设下计谋,并调动广汉驻军平息了叛乱。事后,虽有官员指责他不该擅自调兵,但皇帝没有降罪,反而将其封为关内侯,迁任益州刺史。

益州刺史是西南拥有最高权力的地方官,其辖区包括今天四川大部分以及云南、广西、西藏的部分地区,因此有“西南王”之称。在任期间,王濬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降。

政绩突出的王濬因此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因为在益州的威望很高,他离任回京城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一路相随。

为平东吴大规模造舟舰

当时,西晋已统一了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江南一隅的东吴。车骑将军羊祜开始谋划消灭东吴的计划,以统一中国。对于西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战胜东吴的水军,要知道,东吴的主力战船要比西晋的大很多。从曹魏到西晋,也多次发动过对东吴的进攻,但陆地上打得再顺利,一到长江,就会被东吴打得很惨,而东吴正是凭借着天险才得以一直存活。

因此,平东吴首先要解决水战问题,羊祜也是这样对晋武帝建议的,他认为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首先要有强大的战船。羊祜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并提议让其任负责人,建造大批战船。晋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复拜王濬为益州刺史,督造战船。

接到旨意后,王濬迎难而上,开始督造上百艘战船,建造的船每艘长度是一百二十步,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还修了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鸟首怪兽,以吓唬江神。

可以说,造船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而王濬为了减少百姓的负担,尽可能缩减征用民工的数量,调动大量驻军和各地衙门的衙役、官吏轮流参与其中。他自己也身先士卒,吃住在现场。

对于造船需要的木头,王濬减少了发动百姓进山伐木的过程,一半的木头是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得来的,因此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同时,他颇有先见之明,即在造船的过程中,就将大量水师部队调入现场,一边参与建造、熟悉战船性能,一边进行训练。

不过,王濬有一点没想到的是,大量的木屑顺江飘到了东吴境内,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了些木片呈给吴主孙皓,认为西晋有攻打吴的计划,应该提早在建平增兵、做准备,但孙皓却不以为然。好在吾彦并未掉以轻心,在东吴水域安置了大量的木桩,并用铁链连成一片,以防止西晋的战船攻入。

此时,在西晋都城洛阳城内开始流传一首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意思是一个叫阿童的人解决了大军渡江的问题。文章开始就说过,阿童正是王濬。听到童谣后,晋武帝遂拜王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船造好了,西晋朝廷内部对于是否伐吴却出现了纷争。因为羊祜去世,有大臣竭力劝阻,但王濬的上书最终让晋武帝拍板。王濬的意思是,现在的吴主孙皓凶暴,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所以正是伐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改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晋的强敌,那时攻打就难了。另外一个原因是船已经造了七年,时间长了,木头就容易腐朽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已经七十岁了,已经等不及了。

接到旨意后,王濬迎难而上,开始督造上百艘战船。示意图,图为楼船,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公有领域)

平东吴立头功

很快,晋武帝下诏伐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于280年正月拉开了帷幕。西晋大军分为六路,其中一路是王濬率水军沿江而下。出发前,那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告诉儿子说:“是王府君给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开战后,其它几路军都遭遇挫折,而从成都出发、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的王濬一路却是高奏凯歌,攻破了东吴的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在进入西陵峡时,面对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王濬命人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有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的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随后,王濬军攻克了东吴重镇宜昌,俘获了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此后,再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克乐乡,获水军都督陆景,另有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据说东吴军队看到西晋如此庞大的战船时,都吓坏了。

二月,得知王濬节节胜利的晋武帝下诏进其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在王濬胜利的同时,其它五路军的进程都不顺利,遭遇了吴军的不断抵抗。而王濬的胜利让东吴人心涣散,其防线开始崩溃。

王濬一路走来,基本是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望风而逃。于是王濬果断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余人抵御。可是张象的士兵不想为孙皓战斗而纷纷投降或逃亡,张象只好投降。

黄历三月中,王濬领军进入东吴的军事要塞石头城,孙皓带着太子和东吴的官员出降。王濬将其送往西晋京师洛阳。分裂的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而王濬进入东吴都城建康城后,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了东吴皇宫的图书簿籍和府库,等待朝廷派员来接管,而其军中没有任何侵吞。

西晋灭吴之战,一共得到东吴4个州43个郡、312个县和52.3万户百姓。除了早期的战争外,江南地区的经济、民生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无疑,西晋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王濬实乃是第一大功臣。

后来晋武帝加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步兵校尉,又下诏按外镇将军的标准,供给其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组成辅国营,供给其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为其配置司马官。又封他为襄阳侯、食邑一万户,封他儿子王彝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公元286年,八十岁的王濬去世,谥曰“武”。

五百多年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诗作《西塞山怀古》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即便岁月流逝,英雄的事迹仍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资料:《晋书‧王濬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