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共党媒新华社的置顶大头条少见地没有继续宣传习近平,而是发表了一篇近万字的文章,《当前中国经济十问》。中共高层正面临严峻的内外困局,甚至可能影响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新华社的文章应该试图为中共高层解套。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实数据,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一些真相。
当天,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称GDP同比增长4.8%,低于中共两会设定的全年经济增长5.5%的目标。《人民日报》报导的标题为“中国经济首季实现‘开门稳’ 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共擅长的用词一般是“开门红”;2021年第一季度后,曾换成了“良好开局”;到了2022年,变成了 “开门稳”。这样的变化深刻反映中国经济的现状,也反映了中共高层的担忧。新华社发表的《当前中国经济十问》,主要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是要对党内有所交代,以表明诸多问题并非中共高层的决策失误。
文章详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十大问题,包括总体形势、疫情防控、就业、内需、外贸外资、物价、物流、企业经营困难、地产、粮食和能源。
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文章开篇称,“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困难挑战明显增多”。
近段时间以来,李克强多次公开了上述的说法,现在直接被党媒引用,表明中共高层内部不得已认同了这样的说法,中共党媒的赞歌也实在是唱不下去了。
文章还称,“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键’,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
中共党媒承认了“清零”防疫对经济的严重冲击,还具体提到,“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饮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到制约;重点群体就业难度增加,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减少”。
尽管如此,文章坚称“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不过,文章后续的内容却无法令人产生类似的信心。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但不能“一刀切”
文章承认,“3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万亿级GDP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但要“统筹防疫与发展”,“算好大帐”。
文章继续为“清零”防疫辩护,并提到“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等论调”;但文章坚称,“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将造成“更严重损失”,“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文章再次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但又提出“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二者统筹兼顾”。
党媒的一句“一刀切”,就把责任甩锅给了中共地方官员,替罪羊提前找好了。若防疫不力、擅自“躺平”,地方官员会被处理;若封闭措施影响了经济运作,地方官员还得担着。可以预见,今后的乱象不会少。
当天,新华社还发表文章,《新华时评:坚持“动态清零”做好民生保障》。文章称,“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病毒传播速度大幅变快,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要保障百姓生活物资供应”,“打通保供服务‘最后100米’”。
这等于预告了更多地方的封城,文章同样甩锅地方官员和社区服务人员,似乎物资供应充足,只差“最后100米”没送到。这话恐怕会令基层人员相当恼火,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冒着各种风险执行毫无人性的封闭命令,最后自己却成了替罪羊,焉能不火大?
文章还提出,“要确保百姓能紧急就医用药”;“确保急诊就医民众‘出得来、回得去’”;“做好群众配药续方工作”;医院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急诊‘不停顿’”;“各类保供热线、求助平台不间断不断线”。
无论这是否意味着“清零”防疫可以变通,新华社的一席话就把目前所有的乱象都推给了一线人员。同时,“清零”防疫对经济产生的严重冲击,中央也不可能担着。
物流受阻谁之过?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承认,“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疫情导致部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受阻”,“部分地区跨区域、疏港运输不畅”;“一些工厂因疫情停工停产,原材料价格高位攀升,企业成本走高……多重因素叠加,引发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担忧”。
文章仅称疫情阻碍了物流和供应链,回避了“清零”防疫的封闭措施才是真正的原因。文章还提到,“上海拥有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业的来料仓储、产品总装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对相关行业造成影响”。
疫情可能难以避免,但无效添乱的严厉封闭措施却完全可以避免。
4月18日,新华社还报导,《刘鹤出席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部署十项重要举措》。
习近平的亲信刘鹤忽然出面主持物流会议,再次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报导称,“会议要求”,“脑中要有全局”,“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聚焦堵点卡点及时疏通,避免短期困难演变成长期趋势”,“不被眼下问题拖垮”。
问题如此严重,责任照样被甩锅给了地方官员。既要坚持“清零”防疫,又要保证物流畅通,中共各级官员恐怕左右为难,如何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导致物流难题的不仅是“清零”防疫,新华社的文章还承认,“俄乌冲突扰乱国际物流秩序,中欧班列、国际航空运输等受到影响”。
中共高层下令各地“加快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但国际物流的问题该谁负责呢?中共一直力挺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等于砸了自己的脚。
就业和内需难题无解
新华社的《经济十问》还问:应对空前压力,就业能否稳得住?
文章称,“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二者均为近年新高”;“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加、招工放缓,甚至减员、裁员。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由此可见,别说新增就业,目前如何“稳企业、稳岗位”、防止大批失业才是更大的难题。
文章也承认,“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3月,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6%,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文章也提供不出对策,只能继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
新增就业难,失业又增加,消费自然乏力。文章承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月份指标为负增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收入不足2019年同期四成”。
不难想像,中共所谓的“内循环”会继续落空,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难熬。
文章同时承认,“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中下游行业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压力”;“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涨幅较大,上涨面较广,导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较为强烈,数据和百姓感受存在‘温差’”;“综合来看,全年物价涨幅或将比去年有所扩大”。
老百姓的消费恐怕不得不再次被迫降级了。(未完待续)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