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1月06日讯】年末腊月里的节日腊八最先到,此时正是小寒前后,天寒吃什么暖身呢?许多人会联想起腊八粥。中医建议利用“腊八节”寒冬里,早晨喝碗腊八粥,有补气活血,驱寒保暖的效果。其实,腊八粥内含文化丰富,不仅能养生又能养心,此外“腊八”也和传统过年的年俗紧密相系,一起来看看历史文化的传承吧。
腊八粥名满天下
自古以来美味腊八粥的热度名满人间,《红楼梦》里这样提到腊八粥:“那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里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个来才好。’”这说明了腊八粥的营养和美味真的响叮当。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早年穷困放牛的时候,就曾经从屋中的老鼠洞里掏到了一些熬腊八粥的果品来煮粥。
腊八粥所用的食材均为甘温平补的食品,都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这粥中主要材料之一是糯米,传统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养血、止渴、止烦、健脾胃,有助补中益气、温养胃气、止虚汗、治频尿,是温和的滋补品。不过话说腊八粥的历史比明清两代都要久远,而且是吸纳外来文化的结果。
腊八粥的缘起
清代人李福《腊八粥》诗句:“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诗中说的“伊蒲”是僧侣的别称,中国古代寺院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1]。以腊八粥来供养僧侣起源于印度。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ㆍ悉达多,看破人间生老病死,想要修得超脱之道,他放弃世间荣华富贵和等待他继承的王位,出家苦修。在最初六年,他在苦行林中苦修,每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不成人形,但并未悟得出世之道。
有一个牧羊女感佩王子苦修的精神毅力,然而看到他饿得不成人形,就用杂米和羊奶熬煮成乳糜粥供给他吃。王子饮下这碗乳糜粥之后体力恢复了,从而也调整了修行方法,继续精进修行。后来王子在菩提树下悟道,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佛教徒在腊八日煮腊八粥供佛,以庆贺佛陀证得佛果。所以在腊月里吃腊八粥,牵系到这段缘由,牵系到虔诚、净心,以及提升人生层次的修行。腊八粥养身也养心,内涵和那一碗粥一样,有无限的层次耐人寻味。
腊八浴佛与腊日祭祀并行
佛教最晚在汉朝就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之际,皇室普遍崇仰佛教、尊奉僧侣,佛教大盛。相传释迦牟尼在腊月(黄历十二月)八日证道,因此各庙寺都在那天举行浴佛法会,称为“佛成道日”,并且施粥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祝颂、纪念佛陀在这一天证得正果,这一天所吃的粥,就是后人熟知的“腊八粥” 。
传统中国从夏朝以来的各朝都留下了在腊月祭祀天地神祇和祖先的传统,虔诚谢天、谢先人,是为“腊祭”,祭祀这一天就称为“腊日”。《礼记》记载夏、商、周各朝都举行腊祭,有各自的专有名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代称为“腊”后来又改称“嘉平”(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腊日”和佛教“腊八”的祭祀对象与习俗是完全不同的。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纪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当时诗人的诗作也成了一种文献资料,晋朝裴秀〈大腊〉诗,叙述当时盛大的腊祀的景象,北齐文学家魏收则有以“腊节”为题的诗,内容都反应夏、商、周三代腊祭的历史传统。腊祭的日期本来在各朝代并不统一,到了南北朝时代,传统腊祭与佛教的腊八浴佛的日期渐渐合一,都在腊月八日举行,但是各自的礼仪和祭祀对象都不同。
腊八日祭灶神 过年迎春登场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腊)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可见在南北朝时,腊月八日的祭祀风俗还和“祭灶神”合一;同时,传统社会的中国新年,各种民俗中的过年行事,就从这一天登场了。民谣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传告着从腊月八日开始一连串的年俗登场。南北朝时,民间在腊日前一天就系起细腰鼓、戴上胡公头套、作金刚力士,击打腊鼓把瘟疫赶走;俗谚说:“腊鼓鸣,春草生。”(《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腊鼓响,宣告春天就要来到的消息! 新年也不远了!
“腊八”内含丰富文化,暖呼呼的“腊八粥”平和补身更暖心,小大寒时节享用它,滋补我们的身体,感念其起源又能提升我们的心性和灵性,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腊八”又和传统的过年文化有了巧妙的连系。品一碗“腊八粥”的同时,也品味了文化丰富的美滋味!
注释[1]:寺院中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民间也仿做,是以果子和杂料煮成的粥,在北宋的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传到了清代还是讲七宝五味,如本诗中诗句的描写:“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南宋寺院和民间的腊八粥取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作粥,用料更讲究。(《乾淳岁时记》)整体来说,“腊八粥”是将各种粗粮、细粮、豆类、坚果和果干等等天地植物藏精之华熬煮在一锅,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食疗作用。腊八粥的食材并没有制式统一的品样,可以采用当地产的粮、豆、果品,从传统来看,集大成调理出自己喜爱的口味最好。@*#
─看更多【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