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12日讯】随着电动车普及、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燃料需求的疲弱,中国的炼油厂在产能、利润受挤压下,正面临着可能倒闭的风险。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去年山东有三家炼油厂宣布破产,评论认为,预计今年会更恶化。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加上美国对伊朗、俄罗斯的制裁,2025年中国地方炼油厂正处于营运困境。
根据《彭博社》报导,在中国超过5分之1的炼油业务,由规模较小的私人企业负责,多数位于山东地区。这些被称为“茶壶”的地方小型炼油厂,产能利用率仅剩55%或更低,未来恐再进一步缩减产能或关闭工厂。
大纪元专栏作家王赫:“中国的三桶油,就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它们是国家支持的,是央企。那个地方,像那个炼油厂,没法子跟它们竞争,它们是全产业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形势不好,它们是首先打击的对象。”
中国因为电动车兴起,汽油、柴油等燃料需求持续萎缩,加上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不愿再提供炼油厂税务优惠,以及对俄罗斯与伊朗等受制裁原油的管制趋严,切断廉价石油的供应,“茶壶”炼油厂的处境雪上加霜。
王赫:“石化行业它是个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它的效益越好,而且石化这个行业,它跟那个原油价格密切相关的。如果是国际上那个原油价格很低的话,那么它来炼油,它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大。但是,国际原油价格一低的话,我们国内的石油开采成本就很高,那么很多石油那个钻探就要停止了。所以前些年国际石油价格很低的时候,特别是美国搞了页岩油革命的时候,对中国的石油工业打击是非常大的。”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副教授孙国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放缓,内需疲软,特别是在工业用油和交通燃料领域,直接导致成品油的需求萎缩。地炼产品主要面向的是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使这些企业的销售空间受到压缩,进一步打击它的营业能力。”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副教授孙国祥表示,四家中国的大型民营炼油厂已经占据中国炼油产能的10%,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小型地炼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对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关系。
孙国祥:“美国对俄罗斯和伊朗的制裁,限制了中国从这两个国家进口廉价原油。地炼企业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伊朗的低价原油,供应中断,导致进口成本增加,直接压缩它的营业能力。随着俄乌战争和国际制裁导致供应链紧张,全球原油价格上涨,加重了地炼企业成本的压力。”
去年9月,华星石油化工集团与正和集团两个山东地方炼厂被法院宣布破产清算。根据公开资料,华星石油化工与正和集团都是中国化工下属企业,其中华星石油化工拥有资产116亿元,职工1400多名。
孙国祥:“中国地方炼油厂面临的困境,揭示了能源结构转型,和国际地缘政治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那也就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地炼企业的破产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力失业,以华星石油化工为例,其破产涉及1400多名员工,这种情况在炼油行业整体收缩中,可能更为普遍。”
彭博社指出,“茶壶炼厂”依赖廉价的伊朗原油,约占伊朗出口的90%。但自美国2024年10月扩大对从伊朗到中国运输原油的“暗船”制裁以来,供应减少且价格上涨。
王赫:“国际石油价格对那个整个中国那个石化行业的打击是很大的,它的价格一浮动。所以现在是一个国际石油价格的问题,一个是国内消费的问题。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地方石化产品。过去是靠地方支持,他们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现在各地方都难保了。所以整个行业要进行什么?过去有了央企,让出来那么一点点空间,现在恐怕要完全消失了。”
不仅地炼企业,连大型国有炼厂也在关闭之列。中国石油位于大连的炼油厂宣布永久停产。中化集团旗下三家炼油厂停止运营。
编辑/黄亿美 采访/易如 后制/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