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帐频发投诉激增 蚂蚁消金因暴力催收被罚款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02日讯】从蚂蚁集团分拆组建的“蚂蚁消金”旗下两大金融产品“花呗”、“借呗”,近两年坏帐频发、投诉激增。因委托第三方暴力催收等问题,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金融机构近日遭罚140万元(人民币,下同)。其前身“蚂蚁金服”曾以业内领军者姿态倡议“禁止暴力催收”,与当前“蚂蚁消金”深陷坏帐泥潭的窘境形成鲜明对照。

中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示的处罚信息显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蚂蚁消金”)因“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于3月28日被处以罚款140万元。与此同时,蚂蚁消金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的孙鹏,也受到警告的行政处罚,理由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

换言之,蚂蚁消金的坏帐问题及与委托第三方暴力催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是其受到监管机构重罚的主要原因。

蚂蚁消金是蚂蚁集团旗下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成立于2021年6月,注册资本为230亿元,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原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和“借呗”两大消费信贷产品是其核心业务。

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上半年,蚂蚁消金的资产规模居于行业首位,总资产达到2,71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3%;负债总额为2,477.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4.3%。虽然还没有达到“资不抵债”的恶劣状况,但其负责总额逼近总资产的现实,也已不容乐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财报显示,蚂蚁消金2024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达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近108%;但与此同时,其两大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和“借呗”,因暴力催收等原因遭投诉的数量也在激增。

陆媒《理财周刊》4月2日披露,截至3月31日,花呗、借呗所在的支付宝在“黑猫投诉”上累计被投诉已超过17万条,最近30天内累计投诉量也超过7,000条,其中暴力催收问题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花呗、借呗被指控在催收中存在频繁骚扰、威胁恐吓、非法曝光通讯录及强行上门等行为。

报导中列举了几个比较突出的案例:有消费者投诉称,因家人住院需要巨额医院费用,导致其支付宝花呗逾期。消费者尝试与支付宝客服协商还款问题遭拒绝,还遭外包催收公司每天用不同电话骚扰、威胁与恐吓。

另有消费者投诉称,支付宝花呗、借呗在未经其本人允许的情况下,多次联系其通讯录上的家人及朋友,给消费者的家人和朋友造成了很大困扰。

陆媒的报导还披露了蚂蚁消金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由于坏帐快速攀升,从2024年以来,蚂蚁消金已经三次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其前两次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分别为5.9亿元和5.88亿元。而今年2月5日,蚂蚁消金在银登中心挂出的不良消费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达5.81亿元,涉及3.94万名消费者、5.54万笔消费贷,借款人平均年龄约38岁,最高单笔未偿金额达24.8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花呗”和“借呗”原是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集团创立的蚂蚁金服的两大业务。2020年在监管机构要求下,蚂蚁集团启动了消费金融业务的整改工作,次年将“花呗”、“借呗”业务剥离出来,纳入了新成立的“蚂蚁消金”当中。蚂蚁集团整改后,马云被迫放弃了对该集团的控制权。

2022年11月中旬,新建的“蚂蚁消金”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国资公司“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仅次于蚂蚁集团是第二大股东。资料显示,杭州市政府是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2023年9月下旬,蚂蚁消金完成了第二期增资,重庆渝富华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蚂蚁消金的第七大股东,而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前者的实控人。

在蚂蚁集团被迫“整改”前,作为中国民营消费金融机构的领军者,蚂蚁金服曾于2019年11月5日发起“消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倡议”,呼吁中国的消费金融机构强化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这份倡议书中明确呼吁,业内应做到“授信克制、 利率适当、数据安全、持牌经营、独立风控、拒绝兜底”,更强调消费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中“不得骚扰消费者,禁止暴力催收”。

今昔对照,蚂蚁消金坏账频发、投诉激增的现状,更加令人唏嘘。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林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