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中国3月末M2同比增7% CPI和PPI却双下降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4月15日讯】中共央行日前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史无前例地超过了326万亿,同比增长7%。与此同时,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却都呈现下降状态。有财经博主警告,这种现象和常识相悖,“长期来看非常凶险”。

4月13日,中共央行公布了2025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有几组数据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与担忧。

首先,根据这份报告,今年3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3.49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6%。

其次,今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1万亿元;第一季度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而3月末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15.22万亿元,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2.99万亿元。

而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10日发布的数据:2025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了0.1%;环比则下降了0.4%。今年1—3月平均的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

此外,2025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0.2%。第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下降了2.3%。

在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与增长都惊人标高的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没有出现同步增长,反而是双双下降,这种情况明显与常识相悖。

实际上,这种反常现象,早在一年前就出现了。

据公开的资讯,2024年4月中旬,中共官方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304万亿元。与此同时,CPI同比微涨0.1%,环比下降1.0%;而PPI则是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1%。

当时财经博主“罗sir财话”曾于4月14日发文分析指出,当今美国的M2只有20.8万亿美元,欧盟则是16.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M2换算为美元约为42.1万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了欧美的总和。这是史无前例的,“换个说法,印钞机已经开得快要冒烟了” 。

理论上,广义货币的增加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张。正常情况下,企业获得贷款后,这些资金会通过经营活动转化为职工收入和其它企业的存款,从而推动M2的增长。而随着市场上广义货币总量增加,货币就会贬值,相应的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然而,中国的M2惊人标高的同时,不但没有出现高通胀的现象,反而出现了消费和预估通膨指标双双下降的情况。博主形容“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和常识相悖的结果呢?博主分析指出,近几年中国的M2增长较快,本质原因是因为宏观经济增长的压力太大了。因为中国的消费在占经济增长(GDP)中所占比重低,主要依赖投资和基建去拉动GDP,而投资就免不了加杠杆。

那么增发了那么多的钱都去哪里了呢?博文分析称,一部分原因是超发的货币被转化成了居民和企业储蓄,变成了存在银行里不流动的资本,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失效,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杠杆和信贷,超发的钱变成了债务。

博文直言:“这个问题,长期来看是非常凶险的,其危险程度不亚于我们的人口危机和房地产,甚至比这些还要严重,因为货币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经济体的信用。”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今年3月末的M1余额(113.49万亿元)明显远低于M2 的余额(326.06万亿元),也远低于家庭的人民币存款总额(315.22万亿元)。这意味着社会上大部分的钱是放在银行里的定期存款,而不是随时可流通的活期现金,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很差。

今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贷款虽然增加了9.78万亿元;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却增加了12.99万亿元。换言之,老百姓更多的还是选择把钱存起来而不是用于消费或投资。

上述数据表明,虽然宏观上M2大量“放水”,但其真实的刺激作用却十分低下。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范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