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新冠疫情再爆发 小心智力损伤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6月05日讯】Omicron变异株疫情卷土重来,虽未经大规模突变,但它的传播速度快,免疫逃脱能力明显,可能会让之前感染过或近期感染过的民众再次感染,而反复感染可能会导致认知和记忆力受损。

台湾新光医院健康管理部医疗副主任柳朋驰,最近在《健康1+1》节目中讲解了新 Omicron变异株的特性、重症警号,以及长新冠(症状持续超过12周)对大脑的潜在影响,提醒民众如何辨识症状并及时就医。

新变异株特点

柳朋驰介绍,与过去的COVID-19病毒株相比,本次感染的症状有以下特点:

●发烧比例降低。过去约 7~8成的感染者会高烧,但现在仅3~4成会发烧,且多数人的体温不超过38度。

●全身酸痛仍然明显。但喉咙痛的比例下降,许多感染者仅感到喉咙干痒。

●下呼吸道症状减少。不像早期病毒变种会造成严重肺炎,这次的病毒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表现为流鼻水或轻微咳嗽。

●鼻塞与痰液黏稠。许多患者反映鼻塞感强烈,痰液较黏稠,导致咳痰困难。

●肠胃道症状增加。相较过去,本次疫情的感染者出现腹泻的情况较为显着,但通常不会是严重的水泻。

柳朋驰解释,目前流行的 NB1.8.1或LB1.8变异株仍属于Omicron家族,虽然未发生大规模突变,但其传播速度更快,免疫逃脱能力较强,可能会令曾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再次感染。

社区内病毒不断循环,也是这次疫情较猛烈的原因,而且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也可能带来新的病毒株,会使疫情持续扩散。

另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族群,以及曾经感染过的人群,仍易受到病毒感染。

八大警讯须立即就医

柳朋驰表示,这次疫情的重症警讯主要涉及心脏功能、呼吸系统及败血症。若民众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前往大医院或急诊,而非一般诊所,因为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氧气支持、输液或其它紧急医疗介入。

1. 喘或呼吸困难;

2. 持续胸痛或胸闷;

3. 意识不清;

4. 皮肤/嘴唇或指甲床发青;

5. 无法进食/喝水或服药;

6. 过去24小时无尿或尿量显着减少;

7. 收缩压<90mmHg;

8. 无发烧的情况下心跳>100次/分。

此外,高风险族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应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并在出现疑似重症症状时尽速就医。

他指出,之前的快筛试剂仍可用于检测目前的变异株。快筛的标示物是较不易变异的抗原,因此即使病毒突变,仍能验出感染。但要确认检测时控制线(C线)仍然显示,这表明快筛试剂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认知能力下降

柳朋驰表示,关于COVID-19病毒对大脑的影响,医学界早在疫情初期就开始关注,并观察到部分患者出现脑雾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混乱、思维比平常慢、思绪模糊、健忘、失语、精神疲劳等。

而 2024 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一项针对约 11.3 万人的研究显示,感染COVID-19后,不同程度的患者均可能出现认知与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其中,持续症状已缓解的与病程较短的参与者,认知降低较小;长新冠患者、早期病毒株感染者和重症住院患者,记忆力与认知能力下降最为显着。

柳朋驰强调,尽管近期流行的变异株对记忆力影响比早期高致病性毒株小,但若患者曾多次感染,仍可能累积影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而对于长新冠是否会影响患者多年,目前还未有明确答案。

对确诊患者的最新建议

柳朋驰表示,随着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防疫观念已经有所调整。过去要求感染者必须等到快筛完全转阴才能解除隔离。但现在发现,即使快筛仍显示阳性,感染者的传染力也可能已经大幅降低。他建议:

●感染者应在确诊后隔离5~7天,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即使快筛仍显示阳性,若症状已缓解,传染力可能已经减弱,但仍应注意防护。

●刚痊愈的患者可能再次感染,应留意疫情状况,并在高风险环境中戴口罩、勤洗手。

●恢复社交活动时,仍建议戴口罩,尤其在人潮密集的地方或与高风险族群接触时。

他提醒,刚痊愈的患者不应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应让身体逐步恢复,避免免疫系统尚未完全稳定时再次感染。一般健康者可休息2~3周再恢复运动,而慢性病患者则建议至少休息1个月,以确保身体状况稳定。

【今日专家】
柳朋驰
〈新光医院健康管理部〉医疗副主任

+〈新光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
+〈昕新诊所〉院长
+〈育睿诊所〉院长
+〈台湾肥胖医学会〉会员
+〈中华民国医用超音波学会〉会员
+〈台北市糖尿病共同照护网〉认证医师
+ 初期慢性肾脏病医疗训练合格医师
+ 台湾家庭医学专科医师
+ 主治: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减重、旅游医学、戒烟、健康检查暨咨询、代谢症候群、成人预防保健

【时间】
美东时间早上9点:6/5 周四 9:00am
中港台时间晚上9点:6/5 周四 9:00pm

每周二-周六锁定直播:防疫身心灵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