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在“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背后

【新唐人2013年12月27日讯】跨入新世纪以来,国人对贫富分化的关注度逐年攀升。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2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贫富分化今年已取代食品安全首次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关注率达到38.6%,可见这个问题已严重到了何等程度。

事实确乎如此。改革开放后,在GDP迅速跃居全球前列的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一路快跑着,不仅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且差距越来越悬殊,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贫富差距有三个基本指标,即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和消费差距。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但在不断扩大,而且呈全方位扩大的趋势。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而根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前几年公布的研究结果,如果把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考虑在内的话,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已相差65倍。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的程度,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被迅速拉高。来自中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317,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升至0.496。虽然2001年之后中国官方再没公布过基尼系数,但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

财产差距是衡量贫富差距的另一个重要指标。2010年世界银行的报告称,中国大陆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而在发达国家,大多为5%的家庭占有50%至60%的财富。这表明,中国富人掌握的财富比发达国家富人掌握的财富多出了15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集中度最高的国家。而这个资料还只考虑了存款、股票等公开的资产,并没有把灰色收入计算在内。由于在中国大陆财产的透明程度非常之低,如果将灰色收入计算在内,这个数字很可能要乘以2。

再看消费差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主编的《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当前中国消费差距继续拉大,不同消费群体实际生活状况反差强烈。该书披露:2006年,中国城乡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水准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准的1.96倍和1.87倍。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的品质,消费方式个性化和现代化,物质消费讲求高质、品牌、时尚和个性,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从具体商品需求看,高级商品、进口商品、奢侈品已经成为经常性消费内容,其消费内容主要是出国旅游、高级宾馆、高尔夫球、高级进口物品等。

与之反差强烈的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这个群体主要由城镇下岗失业者和大部分农民构成,其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行为比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他们虽有愿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从心。2005年,10%的城乡低收入户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4%和51.4%,比全国平均水准高出10.7个和5.9个百分点。食品支出用去了低收入户城乡居民家庭近一半的收入,而居住的支出又花去了12.3%和13.3%的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均增长15%以上。这些支出的增速过快,加大了低收入户家庭的生活压力,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2006年,10%的城乡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准的38.8%和33%,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准的47.2%和57.4%,收支基本相抵。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许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人共同致富”,但30多年后的今天,“共同致富”的诺言不但未能兑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一方是少数腰缠万贯的权贵和富豪,他们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穷奢极欲,把奢侈品甚至豪宅当白菜一样买,另一方则是大量收入微薄的穷人,他们生活拮据,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一年到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但买不起房,有人连孩子的学费也交不起,生病了都不敢去医院看。这,就是存在于“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背后的残酷现实。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