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三)

【新唐人2012年7月6日讯】住宅的施工

根据住宅的朝向扯上线绳作为标准,然后施工大概分为:刨槽、打地基、立木构架、垒墙、做屋顶、铺地面、内外装修。这些工程技术一般都由建筑队完成,以前还没有建筑公司的名称,而是叫做建筑作坊,建筑作坊的家族色彩很重,有的就是世代相传以此为业。

那时候的工程技术令现代人无法理解,因为那些技术人员不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习,而是实践中父子师徒口传心授,他们很多干脆就是文盲,几个人在地上画个草图整个工程就了然于心了。我姥姥的娘家就是连续六代开建筑作坊,她父亲主持工程前围着房基地边走边看,再根据主人交待房子开间大小和高度等问题很快就可以告诉主人家里准备多少块砖、多少方土石、多少木料等等,而且非常准确,绝对不会工程一半材料不够或工程结束后剩余很多。现在这个工作叫做工程预算,专业性很强,要写写画画的计算很多东西然后才可以出报告,真不知道旧时的工匠怎么做到的,而且似乎超出现在这些大学校园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据说山海关城楼上有两块砖叫做定城砖,因为工匠们盖好山海关城楼后只剩下两块砖,有人调侃主持施工的人说他预算不准确还多了两块砖,结果这人说这两块砖就是要剩下来压住城楼的,所以才叫定城砖。还有包括北京故宫角楼、天坛祈年殿等古建筑,当年的工匠也都是文盲,可那巧夺天工的技术令现在的建筑大师都叹为观止。

中国传统住宅实际是木材的框架结构,老百姓俗称四梁八柱就是这个意思,柱子上架梁、梁上放檩、檩上铺椽子,这就是房屋的主体构架,承载房屋的负荷,柱子之间的墙主要起到保温、隔音和遮挡视线的作用。老房子的外沿强很厚,最起码有半米(50厘米)厚度,即坚固还能保证室内的足够安静和冬暖夏凉。相比现在住宅楼那么多层,可是外沿墙也就37厘米厚,甚至有的高层建筑实际墙体只有24厘米(相当于老式平房墙壁的一半厚度),为了保温外边铺12厘米厚的保温层,更要命的是很多保温层居然是易燃的泡沫塑料,给日后居民的生活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前两年上海有一座教师宿舍大楼着火死了不少人,就是这个易燃的保温层惹的祸。难道我们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想不到这些吗?我看不是,关键是开发商利益熏心不讲职业道德,加上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把监管的权利换成中饱私囊的利益,说白了也是没有职业道德。

房屋主体建成后装修也很讲究,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雕刻的内容也都是传统素材,体现中国的文化。比如福禄寿、八仙、吉祥如意、万象更新等等很多,有一次我见到一处老宅子屋檐下的砖雕是一只大猴子背着一只小猴子去摘树上的桃子,经过懂行的人解释才知道这叫“辈辈登侯”,取了猴的谐音,说来真是有趣!听姥姥讲那时他的父亲带领的建筑作坊,冬天不是施工季节也不闲着,要不停的刻砖雕,春天开始施工建房时就可以镶嵌到墙上。大家看看,那些工匠真的了不起,还干着艺术家的工作呢!如果没有工作热情能把那么多技艺融于一身吗?关键是建房不但是工作,更是做人,现在姥姥娘家的人还可以自豪地说当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是他们家祖上建的呢,建筑的坚固精美令人赞叹,这就可以看出工匠与建筑同不朽了!

关于传统住宅的施工远不是这么几段就可以概括全面的,我们毕竟不是在探讨专业,只是挑选一些与我们关系密切又容易理解的介绍一下,有些东西会在后边的章节里继续与相关的内容一起谈及。(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