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四)

【新唐人2012年7月13日讯】顾名思义,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子围成庭院,这就是传统住宅的典范——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其中北房又叫正房是坐北朝南的,是整个住宅的最主要部分;南房又叫倒坐房是坐南朝北;东、西两侧的房屋叫做厢房。

所有的房屋都是把门窗开在朝庭院的一面,房屋的后檐墙朝向胡同或邻居家里是没有窗户的,保证自己和邻居家的私密性。现存的老宅子有的可以看到后房檐留有窗户,那是后来为了通风新打通的,往往都是因为近代一套四合院改成很多家混居的大杂院,住房很紧缺,已经顾不上私密或文雅了,但求实用舒适而已。四合院的形象也由典雅的贵族变成但求生计的破落户了!

正房和南房的间数必须是奇数,这样就保证在住宅的中轴线上没有出现柱子或山墙,不然那就大不吉了。一般正房是三间,因为封建社会时期普通百姓无论多么有钱,正房都不能超过三间,到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正房五间,王爷家里是正房七间,皇宫是正房九间。三间正房的东西两侧可以盖耳房,这个房子的高度和进深都要小于正房,就像脑袋两边的耳朵一样,耳房可以东西各一间或两间,也有半间的,那是因为房基地只有四间的跨度,为了保证中间三间的数就只好东西各半间,这叫“四破五”。南房的数量是和正房加上耳房的总数一致,南房没有等级制度的限制,房间规模是整齐划一的,没有耳房。当然大清国之后取消了帝制也就没有那么多说道儿了,所以民国时期盖的房子很多就把耳房盖的和正房一样,就出现五间正房的宅子很多。东西厢房一般是三间或更少,总之不能超过正房数量,那叫“奴欺主”。厢房也可以有耳房,但名称叫做“盝顶”,因为早先厢房的耳房是平顶的,像是装印玺的盒子故名。

上面这样的介绍就形成最基本的四合院格局,这是一进院,就是这么一个院落。宅院比较大的一般把东西厢房(或厢房南边的盝顶)的南山墙用一道墙连起来,正中间留门,这叫做“二门”,复杂一些的把二门做成垂花门就很美观典雅了。这样把庭院一分为二,里面是内宅,属于家里女眷的生活区域,以前有句俗话说那个有教养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实际就是内宅门,一般客人非请也不能进入二门,只能进入南房,所以那时南房中间三间的功能是作为外客厅的。当初林徽因和梁思成竹在北京总布胡同就是把南房作为书房兼客厅的,他们和朋友们每周末都要聚在南房里谈天说地,形成民国时期有名的太太会客厅,是那时的文化盛筵。当然后来的大杂院里很多人不会去想这南房最初的功用,也没有人还有那份雅兴,都在因为南房采光不好而抱怨和嫌弃南房。所以后来一些单位新建的职工宿舍就是一排排的北房,然后一家一间,也不用因为南北房而争抢,倒是比较实用,但总令人觉得生活除了吃睡之外好像少了神儿似的。因此有文化的、有条件的都要逃离这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平房,象水泥盒子的公寓楼反倒成了香饽饽。

如果宅院再大,后边还可以有第三层、第四层或更多院落;横向还可以并排院落,这叫跨院,无论怎样组合每个院落的基本格局要素时不变的,就像紫禁城再大也是横向纵向的许多四合院组成的。院落多了功用也就更细分了,所以有的大宅子里有家庙、佛堂、戏楼、花园,一个大家庭里不同辈份、不同兄弟之间住在不同的院落。

像这样的大宅院曾经一度也都是乱哄哄、脏兮兮的大杂院了,经过近些年很多人呼吁,有的把居民迁出,重新修葺后当作博物馆,一展往日的风貌,很多人才意识到我们的四合院本来是挺体面的,根本不是贫民窟!大家可以想想,四合院要是不好,怎么中央领导现在还都是住平房四合院呢?我们响当当的国宾馆——钓鱼台,还不是传统住宅改造而成的?(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