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十)

【新唐人2012年8月31日讯】从南房出来再往里走,要穿过二门,也就是内宅门,简单的做法是一道墙上开出一个门,很宽大。复杂的是在此建垂花门,不如外边大门高大,却更加精细美观,是四合院里最精美的一处单体建筑。

一般垂花门是卷棚的顶子,或者是勾连搭屋顶,即门的内外各有一个屋顶的样式连缀在一起。屋顶下面的梁架下垂,在两边各有一个悬着的柱子,柱子下端做成花蕾样式,所以叫做垂花门,如果是多进的院落就有多个垂花门,从前到后你可以发现柱头下垂的花蕾由含苞待放逐渐地变成完全怒放,很有动感。高级的院落在垂花门里边是游廊围绕着整个院子,廊里还有装饰性的甚锦窗,甚锦窗有各种形状,比如扇形、桃杏、椭圆、多边的等等。在游廊里欣赏院中景致别有情趣,或骄阳雨雪之日走在廊里既无暴晒雨林之苦,却又欣赏别样风景,十分惬意。春光明媚的日子廊下还可以挂着鸟笼,时刻听着鸟儿婉转清丽的叫声,更增添院落的幽静和生活的情致。

当然简单的四合院没有那么多奢华的附属建筑,从南房再往里直接就是东西厢房。门窗朝西的是东厢房,朝东的时西厢房,年代久远的房子东厢房比西厢房尺寸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中国人传统认为左为大,在正房里朝外边看东厢房在左边。但拿采光和舒适来说西厢房更好一些,即便如此也不能乱了规矩,以前大家族里长辈住正房,兄弟之间就得哥哥住东厢、弟弟住西厢﹔如果一个老爷有几房妻妾,就是夫人住正房,二房的妾住东厢,三房的妾住西厢,我们看《红楼梦》里说贾琏有夫人王熙凤,后来又先后纳了尤二姐和秋桐为妾,就是二姐儿住东厢,秋桐住西厢。

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现代人生活也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所以后来这东西厢房的功用也在改进。老年间中国人是没有餐厅这一说的,随便想在那里进餐就在那里摆放桌椅,甚至天气很好的时候就在庭院里进餐,心情很开阔,甚至抬头可以看到蓝天里飞翔而过的鸟儿,鸽子、麻雀、大雁飞过的感觉都是不同的,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儿时的生活。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也吸收了西方固定餐厅的习惯,从风水上有“东厨司命”的说道,所以就把东厢房改成厨房加餐厅,西厢房采光好还是住人。

民国时代有的家庭院落很大没必要用东厢房做厨房,所以有的设计很独到,干脆就不要东厢房,既增加庭院的空间又使正房和西厢房的采光更好,如此看来中国人决不是墨守陈规,传统住宅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会恰到好处的进步和革新,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样就不会被淘汰。但可惜的是由于政府的过分干预,剥夺了传统住宅的自然革新过程,加上社会政治因素导致的四合院统统变成大杂院,家家户户都得在院子里圈地私搭厨房和储藏室就更乱套了,这也是传统住宅退出城市历史舞台的一个主要原因。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强大的政府行为干预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小洋楼里加进现代科技因素后照样坚强的存在于现实生活里,即便是国际顶级大都市伦敦的古老街道也没有变成高楼林立的水泥盒子。

也许有人说现在社会那么多人,传统住宅那么占地方怎么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呢?一方面这个问题我在上一期里谈到我们的发展造成城乡差别问题时已经说过了。另一方面就是四合院变成大杂院是一种政治因素导致的变革,本来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大杂院现象,那是城市里经济条件差的人家解决住房的正常途径,很多家庭还是独门独院的生活的,可是49年以后作为剥削阶级的豪门大户首先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后来文革期间即便很多中下等的人家也难逃被整肃的厄运,不但房产充公,就连家俱衣服都被抢劫一空,经过这两次的社会政治因素绝大多数四合院就都是大杂院了。

但还有劫后余生的,我中学时代的武术老师家就是一个很简朴而优雅的四合院,因为他们兄弟俩家和一些晚辈分享这个院落,还算自己一家吧,保存得很好,那时这个老师都已是古稀之年了,告诉我他们家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六代人了,听着好令人羡慕,后来城市改造的步伐来了由不得你不搬家,结果老先生兄弟两个给了两套单元搂房就被强制迁出,那种受过老式教育的人哪里会用粗鲁的方式抗争呀,可是心里的痛苦谁能理解?一个家族住了六代人的家、一个自己生于斯长于斯七十多年的家就那么被剥夺了!老师和我讲搬出去以后即便去买菜都不到老宅旁边的市场,往那个方向走都受不了!这是第三波对传统住宅摧毁的缩影吧!(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