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遗失的节日-花朝节

【新唐人2013年3月22日讯】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关于花朝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据《博异志》记载:唐天宝年间一个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于园中品茗赏花,忽见一群容貌艳丽的女子到来,其中有个小巧玲珑的姑娘,自称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们称要借此地与封姨相见,接着,便来了一位明眸皓齿的少妇,众人起身行礼,并恭称封姨。崔元徽命上酒菜果肴,尽地主之谊。

众女子谢过之后,把盏畅饮,高声谈笑。封姨不意间碰翻酒盅,醋醋的红罗裙被沾污,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众女子相顾惊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说:“小奴婢竟敢无礼!”夜宴不欢而散。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独自前来——原来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花精,她们要来人间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风神出头阻挠。花精们本想借机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坏了事。如今众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于崔元徽。她要崔元徽准备一些红色锦帛,画上日月星辰,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悬挂在园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届时果然狂风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没被吹落。

当夜,众花精又变成一群美女来花园里向崔元徽致谢,还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劝他当场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寿至百岁,且年年此日悬彩护花,最终登仙。后因此事流成习俗,由于悬彩的时间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至于日期如何衍变为其他的,可能与各地花信的迟早有关。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据传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古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花朝节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这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时至今日,这一传统节日已经日渐消亡了。花朝节仅存在于广西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歌为引子花为媒,在真挚的歌声中赠花定情,之后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驻,永结同心。

如今许多人都在过“洋节”,以此为时尚。殊不知我们民族自己也有许多很好的失传节日,很值得拾回来好好过一过。像“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我们能重新拾起来镶嵌到我们的节日生活中,既增添了我们许多的乐趣,又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润,也表明一个古老民族对美的追求,何乐而不为呢?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