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陷入贫困的中国大学生

【新唐人2013年5月20日讯】(新唐人记者陈洁综合报导)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越来越高,中国大学生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据悉,大学生学杂费在1996至2008年间上涨了4.75倍,远远超过家庭收入的增长。人们开始担心大学生贫困和大学的经济负担问题。国外研究发现,贫困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业的维系,还会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有甚者会导致犯罪。

2010年5月和6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开展了第一轮中国大学生调查,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生平均必要支出为 12318元。如果以此作为“贫困线”,当年有22%的大学生,其家庭收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落入“贫困生”的行列。再从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必要支出占他们家庭总收入的67%,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更高达83%。

《华尔街日报》20日报导称,在他们的样本中,有48%的中国大学生2010年获得了人均2547元的奖学金或助学金,从覆盖范围和额度上看,奖助学金是充足而丰厚的,似乎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总量充足的背后,是大学援助项目减贫乏力的无奈。

报导说,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助学金的发放存在严重的错配。计算出的助学金标的错配率高达64%,换句话说,64%的受益者并不是最需要经济资助的大学生。

其次,由于奖助学金的一大部分来自校友和企业的自发捐赠,经济资助存在严重的校际间不平均现象,同一学校不同院系间的“贫富不均”也很严重,在没有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统筹的情况下,奖助学金的偏发、漏发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奖助学金的发放时机和流程也不尽合理,无法解学生的燃眉之急。例如,已成为大学生“标配”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大开支,再加上开学即付的学费、住宿费,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往往成为贫困学生的“财政困难期”。与国外大学入学时即发放奖学金不同,国内很多大学的奖助学金,要到期末才发放,“第一学期压力”全部落在了学生家庭身上。

报导说,诸多弊端,让中国大学助学金、奖学金的减贫效果大打折扣。两项资助一共只让大学生减贫五个百分点,79%的贫困生扔在贫困线下挣扎。供养大学生的成本仍然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57%,农村家庭的负担仍高达70%。

在奖助学金“不给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是如何为自己的教育融资的呢?

报导透露,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勤工俭学的比例显着地更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借款来支持学业,他们人均背负着5291元的未清偿负债。另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勤工俭学或者兼职打工的经历。

报导说,研究发现,大学时的兼职工作经历并不能为日后找工作加分,反而还会占用他们大量时间影响了学业。在缺乏有力的助学支持的情况下,贫困生在大学的生活充满艰辛,他们在学校里无法专心学习、充分地培养自己的潜能,日后走出校门又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奋斗之路何其不易!

《台湾立报》指出,“教育,是脱离贫穷最快的捷径”这样的命题,在各个国家都不难听到,然而在中国,各种被称为“蚁族”的低薪大学毕业生,却大大质疑了这个命题。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不但不容易找到符合专长的稳定工作,也难以偿还他们过去积欠的大笔教育费用,只能低就聚居、残喘偷生。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