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有感于《蒋公的面子》

【新唐人2013年12月19日讯】有朋友告诉我,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导演的喜剧《蒋公的面子》在大陆火得不得了,值得一看。我上网一查,还真是这样。

这出喜剧曾在南大校内创下了连演了30余场,场场爆满的记录。截至今年8月,又在北、上、广、深等16座大城市成功巡演了80场。据美国媒体报导,11月22日晚,该剧在三藩市举行首演,许多年轻华人三五成群赶往当地山麓社区大学剧院,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观众席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

看了介绍才知道,这出喜剧的创作灵感原来来自流传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即后来的南京大学)校长时,曾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与领袖吃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剧中三人却各有盘算:一身西装打扮的时任道教授一向追求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痛恨蒋独裁,但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却需要蒋的帮助,又开不了口,遂布局想怂恿有人为自己当说客;着长袍马褂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好美食且素来对蒋与政治无兴趣,只是为了火腿烧豆腐而想赴宴,然因曾在学生面前曾说过不承认蒋的校长地位,不好一口答应,只得推说只要请柬署名由校长改为蒋院长或蒋委员长,他就欣然赴宴;穿中山装的卞从周教授一贯支持政府,内心想赴宴,却又怕被两位教授同僚斥为谄媚之举,便想拉他们一同下水。就这样,围绕着给不给蒋公面子,三个人辩论来辩论去,争吵了整整一个下午。

其实,关于蒋公和他当政的那个时代,中国人并不陌生,只不过从小到大,他们接受的各种官方资讯都毫无例外的告诉他们,蒋某人是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大独裁者和侩子手,由他主政的那个时代是个血雨腥风的黑暗时代。谁知在《蒋公的面子》里,蒋某人不但当过中央大学的校长,还曾屈尊请大学教授吃年夜饭。更重要的是,他请人吃饭,居然还有人不想去,不肯给他面子。这真是太颠覆官方教育刻在人们脑海里的民国印象了!

还未挣脱这种教育影响的人或许以为《蒋公的面子》纯属文学创作,其实这出戏的剧情并非虚构,不信大家可以读读《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校长的往事》这篇文章。据该文介绍,蒋当中央大学校长那会,很多师生本来就不服气,觉得以蒋的经历、学历当个党校校长、军校校长绰绰有余,但是当大学校长,不够格。大学校长需要能做得了学术,能献身于研究,能不问党派保持独立,这些蒋介石显然做不到,当时就有教授扬言要辞职。

蒋介石治校喜欢搬出军人的做派,喜欢集中全校师生训话。学生站后,老师站前,教授不管是古稀之年还是体弱多病都站着,一训就是老半天,遭人反感。后来借故逃训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一点名来的人还不到一半。教授开会也要点名,但是逃会不给蒋校长面子的老师不在少数。

民国时的教授都很牛气,一般只有拿到留洋学位的人才能胜任,后来在教育部长陈立夫的努力下,本国大学毕业任教多年有成绩、有著作的学者才能晋升教授,因此教授大都有名士气派,对国民党的党员、政客是看不上的。

在中央大学,蒋介石曾拜哲学教授方东美为师,学习《易经》、王阳明与辩证哲学,以期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两人见面,蒋执学生礼,方还蒋元首礼,二礼并行。蒋一次开会,把礼堂座椅全搬空了,又让人站着,方东美见状大怒,说:“既是校长,岂可以不敬师?我这个所长不干了。”之后,任蒋如何安抚,方东美坚辞中大哲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中大学生毕业典礼时,蒋介石高高兴兴地前来,准备亲手授学生毕业证书,以示师生情谊。可是点名点了好多个,都只有一个学生上来代领,惹得老蒋兴致大坏,扔下证书,拂袖而去。毕业式上要与教师座谈,蒋去了后,发现现场只有职员没有教授,大怒而去。

可见,蒋公当中央大学校长时,确实有不少教授经常不给他面子。当时,大学独立、知识份子人格独立,是一种社会共同追求和价值观,攀附权贵者会被人所不齿。所以在《蒋公的面子》中,教授卞从周明明虽与体制合作,但为了面子也只能装出清高的样子。面对大学里的闹腾,教授的清高,蒋介石作为一国领袖也只能是“戒急用忍”,请有名望的大学教授吃年夜饭就是他采取的拉近跟教授们关系的方法。

《蒋公的面子》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其中之一就在于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见识了民国时期领袖、政治与知识份子的关系——在那个所谓“暗无天日”的时代,蒋公虽然独裁,但对知识份子还是持有一定程度的尊重的,民国虽然专制,但知识份子还是拥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反观1949年之后的中国,差距何等之大!试想,如果是毛公邓公等等请大学教授吃饭,有人敢不给他们面子吗?借他们10个胆子也不敢吧。这,恐怕正是《蒋公的面子》能够赢得观众共鸣的原因之一。

人毕竟不是猪,除了温饱,还需要自由和尊严。只有有了自由和尊严,人才真正活得像人。由《蒋公的面子》的火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的“民国热”。民国当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时代,民国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成堆的时代,但与所谓的“新中国”相比,它却是一个人们拥有基本自由和尊严的时代。今人之所以那么热衷于了解和谈论那个时代,恰恰反映了自由和尊严在他们生活中的匮乏。

有一天,当我们不再诚惶诚恐的把当权者的面子当回事,当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了自己期盼的那份自由和尊严时,这个国家的希望才会真正到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