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际 万物收藏 养生需“养藏”

11月7日是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天气逐渐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而人之养生也需“养藏”。

 

以冬眠状态 养精蓄锐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无需冬眠,却有早睡晚起之说。

中医师胡乃文介绍,《黄帝内经》中写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在冬季人应该早睡晚起,跟着太阳的时间生活,使得肾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自己的心志不要张扬、声张,要避寒、寻求温暖,不要让皮肤老是接触寒风,否则气就被竭尽掉了,这就是“养藏之道”,如果逆反它,就会伤到肾,到了来年春天就会有肌肉萎缩、骨头酸疼的毛病。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让人体顺应自然。立冬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会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民间传说冬天睡觉不应开窗以免寒邪入体,但中医师认为应保持空气流通,不过的确要避免身体被风吹到,以避开风寒。另外,在冬季很多人睡觉容易落枕,正因为天冷肌肉绷紧,容易扯伤,故睡觉要注意保温。

冬是水 水应肾

春夏秋冬的四季,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而土是分配在四季里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补脾胃。冬季属于寒水的季节,水应肾,补冬要补水,补的就是肾。下面介绍几个保养肾脏的方法。

1. 冷面。即用冷水洗脸。用20℃左右的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早晨冷面,使大脑兴奋,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 温齿。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保护好牙齿就是保护好肾。温齿,即用温水刷牙和漱口。温水是指水温35℃左右的水。

3. 热足。是指睡前用45℃-50℃略高于人体体温的水泡脚、按摩。常言道“寒从足下起”,脚是人体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也是人体肾经、脾经、肝经三条阴经和膀胱经、胃经、胆经三条阳经的交接点,在运转气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用手朝脚跟的方向握住脚趾,当中凹下去的那个窝,就是足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每天坚持按压30次,能补肾、畅通二便。

古人对于春季泡脚早有研究,对春日里脚部的养护有过论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沐足,用热水加上少许的粗盐泡洗,长期坚持能行气血通经脉,起到多种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fotolia)
冬天用热水加上少许的粗盐泡洗,长期坚持能行气血通经脉,起到多种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fotolia)
4. 暖腰。寒冷季节,要切实注意对腰部的保暖,以免风寒侵袭。若配以腰部按摩,效果更佳。方法是:搓热双手,紧按腰部,用力搓擦30次左右,早晚各一次。可温暖腰眼、疏通带脉,以增强肾脏的功能。

5. 食黑。“黑色入肾”,故以食“黑”补肾。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皆是佳品。

立冬补冬 以温补为宜

中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传统,不过南方不像北方那样气温骤降,如果热补恐会燥热,宜以温补为主。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人虚才要补,不虚吃东西让身体温热就好。”胡乃文医师表示:“补肾,中医看法分为补肾水和补肾火,水虚的人要补肾水,火虚的人要补肾火。补水的有六味地黄丸,补火的则为桂附八味丸或称八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由中医把脉看病人需要补水或火。”

他说,食补要补的是木火金水,但我们现在讲立冬进补,就用最补的人参、白术、茯苓做成“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汤”,以及“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四物鸡”等有甘甜之味的药来补身体,其实吃这些都不是补肾,现代人流行的补冬方式,是有钱后开始吃补药了,这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

胡医师提供立冬保养可以吃的温热食物,比如羊肉汤可以放人参、黄耆,可以补气、补形;还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温热又补血、补形。

俗语说“立冬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因此立冬后也宜多吃红、白、青等不同颜色的萝卜。


双萝卜炖肉(林秀霞/大纪元)

立冬各地传统食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中,它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皇帝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场面隆重壮观,非同一般。而在民间,这一日,家家户户也要庆祝一番。

1. 北方吃饺子。在北方地区,立冬这一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因为饺子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2. 闽中喝草根汤。在闽中地区,立冬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每逢立冬日,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一般是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香气浓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腻。

3. 漳州吃交冬糍。在漳州,立冬时节农家通常会做一种叫做“交冬糍”的小吃。这种小吃是以糯米为主料,在浸泡以后再放到蒸笼里去蒸熟,然后迅速放在石臼里舂,直到绵变得软柔韧。最后再趁热将糯米饭泥制作成团状,搁在芝麻、黄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4. 绍兴酿黄酒。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5. 潮汕吃甘蔗。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6. 南京吃生葱。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从养生学的角度看,葱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阴寒腹痛、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等。

──转自《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晓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