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中国房地产崩溃恐毁全球经济吗?

中国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还国内贷款而挣扎 安妮编译

中国房地产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吗?

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一大部分是。

恒大是中国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也是全球负债最多的地产商,正面临债务违约的危险。恒大的债主多是中资银行,人们不禁担忧:这会引发中国庞大而负债累累的金融机构的崩溃吗?

这还不算,外国投资人也持有恒大超过8亿美元的债务。考虑到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广泛的经济联系,人们担心,一旦恒大倒闭,将对中国及其外国债券持有人产生怎样的经济影响。

雷曼公司中国版?

这些担忧都有籍可考。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由华尔街著名的雷曼投资公司倒闭而引发的,它当时号称 “大到不能倒” 。然而,当它真倒的时候,其它公司也开始倒闭,结果政府在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出资数万亿美元去救助。一些金融专家认为,恒大违约的后果可能要比雷曼公司严重得多。

中国房地产泡沫已有几十年了,而恒大是中国房地产经济长期过热的典型代表。一年前,它因为1200 亿美元的偿债危机也上过头条新闻。

可是不知道中国人民银行怎么操作了一番,把问题解决了,恒大维持到了今天。但这一次不同了,实际上,陷入财务困境的不止是恒大,其它高负债的房地产开发商,像新力控股等也麻烦缠身。 9月20号,新力控股在香港暴跌 87%。

扭曲的市场终会暴露弊端

中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来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这是恒大和其它高负债房地产公司的问题根源。因为中共 (CCP) 一向用经济增长和高就业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中共最怕国内不稳,而房地产开发容易见效和为其控制。

在过去30年里,中共凭借房地产开发达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其财务流程都能归结成一个简单的模式: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和或地方党政官员贷款,后者建公寓、购物中心和其它城市建筑,把它们卖给中国的私营投资集团,私营集团再把它转卖给个人和其它私人投资实体。很多时候,建筑商直接向公众兜售。

2019年1月25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未完工的泛海广场的建设停滞不前。这是洛杉矶市中心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之一。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洛杉矶市中心房地产项目的主要投资者。(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不管市场需求如何,中共一直仰仗房地产开发来保持高就业,这就要保持高需求、高房价。和美国或欧洲相比,中国个人投资的选择还是有限。这是中国的家庭长期储蓄率(超过 40%)远高于美国(约 8%)的一个原因,也是中国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值比美国高很多的原因,中国的这个比值要超过30。

为了保护给买地、建房贷款的银行们,中国人民银行惯常的做法之一,是把现有贷款和欠付利息再融资为新的更大笔贷款。再一个是发行债券,所以国内债券泡沫吹到了52万亿美元。中共控制着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币值,因此,这种扭曲的市场和巨额债务得以继续和恶化,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

症状而非疾病

就像所有的结构体,不管是建筑物或者是财务,扭曲变成脆弱点,扭曲到极限就崩裂,这就是恒大正在经历的。而且我们说了,恒大只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市场都是这样,后果之一就是借“投资”的名义建造的“鬼城”。

鬼城”的问题是,成千上万的公寓楼空无一人,商场里没人购物,地铁里没有乘客,写字楼空荡荡的没人租用。所以,收不到租金,还不了抵押贷款,不见回报,因此,建造“鬼城”唯一的成就是表现了中共统治的合法性。

当然,金融机构和开发公司是一根线上的两只蚂蚱,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它们的坏帐攒了又攒,攒了几十年,也有几十万亿美元了。就像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那样,一家公司、一家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导致一连串的倒闭。

中国央行倒 要拉大家一起垫背?

中国人民银行减少甚至避免违约的办法之一是降低银行储备金要求,从金融体系里释放出一些资金,让它们流向恒大帮它还债。但是,之前央行已经这样做过几次了,这次做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已向国内债券持有人付款,但没给外国的债主还钱。

中共打的算盘也许是想“粘着外国人”、保持国内稳定、增强自身信誉,这可能会冲击美国和欧洲股市,还可能抑制蓬勃发展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因为中国买家是西海岸房产和其它市场的重要推手。更糟的可能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世界性的市场恐慌,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下跌。

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当然有可能发生,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詹姆斯·高里(James R. Gorrie) 是《中国危机》(“The China Crisis”,威利出版(Wiley),2013 年)的作者,并在他的博客 TheBananaRepublican.com 上撰文。他定居南加州。

原文:Will China’s Real Estate Crash Trash the Global Econom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